法鼓山僧伽大學
回首頁 | English | 行動版網頁
  • 關於僧大
    • 關於創辦人
      • 創辦人開示
    • 僧大簡介
    • 校訓與院訓
    • 校園環境
    • 校歌
    • 大事記
    • 師資簡介
    • 各系介紹
    • 行政單位
    • 交通路線圖
    • 聯絡我們
  • 招生資訊
    • 招生簡介影片
    • 招生說明會
    • 招生簡章
    • 招生考試線上報名
    • 考古題
  • 出版刊物
    • 僧大小冊
    • 僧大簡介
    • 僧大年報
    • 法鼓文苑
    • 畢業製作選集
      • 畢業製作選集(第一集全文檔)
    • 僧芽電子報
    • 2021年電腦桌布月曆下載
    • 2021年手機桌布月曆下載
  • 校園活動
    • 自覺營返校日
    • 自覺工作坊
      • 自覺工作坊報導
    • 校園活動剪影
    • 生命自覺營
      • 簡章下載
      • 生命自覺營粉絲頁
      • 自覺心語
      • 法鼓山僧伽大學Line@
      • 自覺營報導
    • 講經交流
    • 五分鐘說書
  • 僧大影音
    • 聖嚴法師談出家影音
    • 僧大簡介影片
    • 僧大形象影片
      • 2019僧大形象影片
      • 2020僧大形象影片(拍攝中)
    • 數位課程影音
    • 生命自覺營影音
      • 生命自覺營影音2006
      • 生命自覺營影音2007
      • 生命自覺營影音2010
      • 生命自覺營影音2011
      • 生命自覺營影音2012
      • 生命自覺營影音2013
      • 生命自覺營影音2014
      • 生命自覺營影音2018
    • 畢業製作影音
    • 講經交流影音
    • 五分鐘說書影音
  • 師語僧語
    • 108出家語
    • 出家因緣
    • 落髮的感動
    • 雀榕心語
    • 僧大悟語
  • 僧活札記
    • 僧活札記2010
    • 僧活札記2011
    • 僧活札記2012
    • 僧活札記2013
    • 僧活札記2014
    • 僧活札記2015
    • 僧活札記2016
    • 僧活札記2017
    • 僧活札記2018
    • 僧活札記2019
    • 僧活札記2020
    • 僧活札記2021
首頁 » 更多最新消息 » 覺察內在情緒的根源, 不為所苦–台中自覺工作坊2019.3.16

覺察內在情緒的根源, 不為所苦–台中自覺工作坊2019.3.16

參加自覺營後的大家還好嗎? 3月16日週六下午,共聚台中寶雲寺十樓。雖然不一定同屆,但想要記起當初的感動,更進一步認識自己的力量,讓彼此同聚…好久不見,初次見面的大家,相互認識從 “覺得自己是什麼生物” 開始。
緊接著在情緒卡的互動活動中,從抽三張牌卡,到丟出牌卡、換回牌卡、主動選擇牌卡;不斷覺察、反覆思索,重新詮釋的歷程裡, 坦誠交換現下自己與過去記憶經驗翻騰的狀態。
其中一位參與的學員回饋到,這些情緒,是本身具有的? 還是像抽牌卡的過程中,是外界賦予的? 若是前者,即便抽到看似負面的 “生氣”、“空虛”、“輕視” 等,也沒有關係,因為總是有方法能理解,甚至接受與其共存;但如果認為這些情緒來自於外,站在被動的立場,採取無力面對的姿態也是自然而然的。這段討論,激盪出對內在未知能力信心的新視野,在翻開排牌卡之前,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但這些印上不同顏色與字詞的情緒詞彙,對我們而言,卻不斷開啟了自我對話模式的觀察。
遊戲的過程,可以看到自己平常處理情緒的方式,在丟出牌卡時, 是選擇自己不想要的,還是不願意讓別人拿自己不要而丟出另一張牌卡? 在重新選卡時,換了其中一張,原本兩張的詮釋還是相同嗎? 或許把這個最後的情緒牌,當成是平常能用來解碼的方式,當成禮物送給大家帶回家練習,午齋休息後,準備下午另一階段的討論。
承續“情緒” 的議題,以一段影片為引子,透過世界咖啡館的方式,邀請所有人參與三輪討論。分享自己生命中最常出現的情緒反應,解析其反應於外的行為,帶來的身心反應與影響力,最後為彼此提供解套的方法。
最後的大堂分享,很多組都提到自我覺察是關鍵。 總的來說,不先預設立場,至少先跨出第一步,能更貼近現實,進而逐漸把框架拿掉。 同時靜下來比較容易面對負面情緒,了解自己面對情境的慣性,再進一步從個人的身心反應開始,觀察到週邊的環境。 至於要如何選擇回應的方式? 每天打坐10分鐘和看影片或滑手機1小時, 從養成不一樣的習慣開始,開啟生命更多不同的可能基底。 或許原生家庭對於我們回應外境的模式有很深影響,父母不稱讚小孩、用責備的方式, 所以會覺得自己不可以被愛、需要別人的認同,把自己的價值放在他人身上,對愛匱乏、無法愛自己,沒有辦法真實覺察自己的狀態。但已經學佛的我們,要信任自己有很多方法,也要有耐心,相信自己能做到,慢慢等待那歷程,允許用自己的生命,在實踐中教導自己。 並有學員主動分享今日的工作坊所有討論的過程,都更加肯定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從而得到心理很大的支持。
最後,法師以雨為喻,說明情緒的波動,就像大雨落下,把心的這面鏡子打得模糊,鼓勵以禪修的方式覺察更深的心裡念頭;清楚的認識、坦然的面對與接受。帶著一週情緒覺察的作業回家,準備下一堂生命自覺的開始。
Share
2019-03-19 admin

相關文章

  • 【2021】業力輪迴觀-成佛的助力 常啟2021-02-23
  • 【2021】男寮新春布置心得 —牧牛歸心 寬恩2021-02-21
  • 【2021】㇐夢漫言讀後心得 寬融2021-02-21

熱門文章

  • 果幸法師出家因緣2002-01-28
  • 常盛法師出家因緣2002-01-28
  • 常聞法師出家因緣2002-01-28
  • 電子報
  • 法鼓山網站群

地址:20842新北市金山區三界里法鼓路555號
Address: No. 555, Fagu Rd., Jinshan Dist., New Taipei City 20842, Taiwan (R.O.C.)
Tel:886-2-2498-7171 Fax:886-2-2408-2084 E-mail:seb@ddm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