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釋常啟
這學期,僧大男眾部每月都到開山寮出坡,一次鋤草的過程中,發現圍籬灌木叢裡,許多紅楠、青楓與竹柏的幼苗,正吐著新綠的嫩枝,同學們不忍心拔根,同時也知道長在此地,得不到養分也曬不到太陽,不久將被義工清理掉。於是我們連土帶根,將之移植在大大小小的花盆內,在學務處辦公室,有些則移栽在開山寮其他合適的草皮斜坡上。
過一陣子,學務處小花盆中的竹柏,漸漸枯萎凋零,而其他較大的盆栽樹苗,雖緩緩地冒出新芽嫩葉,卻不再長高長壯。過一個月,我們再度回到開山寮出坡,那些被移植在草皮斜坡上的小樹苗,抽長的枝幹彷彿一夜長大的少年,開枝展葉的姿態,像極了打太極的招式,令人驚奇不已。
花盆限制植栽的伸展,如同古代女人的纏足,限制了腳掌生長。若將幼苗植栽在小花盆內,永遠僅是可供人欣賞的小盆栽;若能適時地將幼苗移植大地,就有可能長成高及十丈的大樹,深根抓牢土壤,回饋大地,更讓鳥雀棲息安住,庇蔭眾人。人類成長環境的挑選,以及生命寬廣度的抉擇亦是如此。溫室的花朵嬌豔,卻禁不起考驗,一個總是受人呵護備至的環境,無法淋漓盡致地發揮潛力。
因此,僧大每年寒暑假,都會讓同學們離開學院的保護,到處歷練學習,除了法鼓山體系的事業體及分院,更遠赴海外,到美國、墨西哥、澳洲、馬來西亞、印尼與四川、香港等處,去見識未曾經歷的風景,用宗教師的精神與情懷,與人和合成事,適應當地人文的種種,同時探索自我、奉獻心力。
實習過程中,觀察、反思與行動,環環相扣,以期養成聖嚴師父對僧眾「氣度恢弘、眼光遠大」的期許——「大」不以自我為中心,而有包容一切眾生的心胸;「遠」不以眼前一點來著眼,而有俯瞰整體佛教及未來佛教的眼光。
本文節錄自法鼓雜誌337期 教育文化版第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