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s
【2018】隨喜瓶 心隨喜-釋常啟

隨喜瓶 心隨喜

◎文.圖/釋常啟

團體共住中,每個人都帶著宿世的因緣,若以習氣互動,便如硬石相撞,不免擦出火花,甚至損傷破碎;但若同樣的硬石放入溪流中成為滾石,浸潤在滔滔溪水中,慢慢磨洗稜角,滾石也可成為圓滑的鵝卵石。溪水如法水,即是佛教僧團中以佛法為依歸的生活模式,不僅滋潤共住的行者,亦能漸漸消融自我,讓團體在和光同塵中相互增長。

聖嚴師父曾說:「我到任何地方或見任何人,我所想的是:對方需要什麼?我能給他什麼利益或希望?」因此這個學期僧伽大學男眾部推行「隨喜瓶」活動,將隨喜功德的精神轉化成實際的生活心行,每位學僧各有一口玻璃瓶,當生活中發現別人有利他行為、值得學習之處,甚至自己受到幫助時,都可寫下讚歎或感恩的話,投入對方的隨喜瓶內。期望透過隨喜瓶的實踐,養成凡事往正向看,別人做了好事,樂見其成,進而隨喜效法,也願意奉獻自己來成就他人。

一位同學經常默默地收拾烘碗機內的碗筷,還會順手打掃茶水間,我將之寫入他的隨喜瓶內,除了述實,還寫出其樂於助人、耐心平穩、為善不欲人知的人格特質;當我看到時,自己也感到被鼓舞的正向力量,進而學習主動整理茶水間,順手保持乾淨。漸漸地,形成了一種群體習慣,每個人都願意花一點時間來維護環境。

好事雖小,只帶來小小的改變,但隨著時間更迭,這些小改變將會積沙成塔。如果站在山谷中大喊「你好!」四面八方都會傳來回音,對著你喊「你好……」願意隨喜他人功德,所獲得的善性循環也是如此。

轉載於法鼓雜誌 第344期 教育文化版

Language
Ad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