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活動
覺察內在情緒的根源, 不為所苦–台中自覺工作坊2019.3.16

參加自覺營後的大家還好嗎? 3月16日週六下午,共聚台中寶雲寺十樓。雖然不一定同屆,但想要記起當初的感動,更進一步認識自己的力量,讓彼此同聚…好久不見,初次見面的大家,相互認識從 “覺得自己是什麼生物” 開始。

緊接著在情緒卡的互動活動中,從抽三張牌卡,到丟出牌卡、換回牌卡、主動選擇牌卡;不斷覺察、反覆思索,重新詮釋的歷程裡, 坦誠交換現下自己與過去記憶經驗翻騰的狀態。

其中一位參與的學員回饋到,這些情緒,是本身具有的? 還是像抽牌卡的過程中,是外界賦予的? 若是前者,即便抽到看似負面的 “生氣”、“空虛”、“輕視” 等,也沒有關係,因為總是有方法能理解,甚至接受與其共存;但如果認為這些情緒來自於外,站在被動的立場,採取無力面對的姿態也是自然而然的。這段討論,激盪出對內在未知能力信心的新視野,在翻開排牌卡之前,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但這些印上不同顏色與字詞的情緒詞彙,對我們而言,卻不斷開啟了自我對話模式的觀察。

遊戲的過程,可以看到自己平常處理情緒的方式,在丟出牌卡時, 是選擇自己不想要的,還是不願意讓別人拿自己不要而丟出另一張牌卡? 在重新選卡時,換了其中一張,原本兩張的詮釋還是相同嗎? 或許把這個最後的情緒牌,當成是平常能用來解碼的方式,當成禮物送給大家帶回家練習,午齋休息後,準備下午另一階段的討論。

承續“情緒” 的議題,以一段影片為引子,透過世界咖啡館的方式,邀請所有人參與三輪討論。分享自己生命中最常出現的情緒反應,解析其反應於外的行為,帶來的身心反應與影響力,最後為彼此提供解套的方法。

最後的大堂分享,很多組都提到自我覺察是關鍵。 總的來說,不先預設立場,至少先跨出第一步,能更貼近現實,進而逐漸把框架拿掉。 同時靜下來比較容易面對負面情緒,了解自己面對情境的慣性,再進一步從個人的身心反應開始,觀察到週邊的環境。 至於要如何選擇回應的方式? 每天打坐10分鐘和看影片或滑手機1小時, 從養成不一樣的習慣開始,開啟生命更多不同的可能基底。 或許原生家庭對於我們回應外境的模式有很深影響,父母不稱讚小孩、用責備的方式, 所以會覺得自己不可以被愛、需要別人的認同,把自己的價值放在他人身上,對愛匱乏、無法愛自己,沒有辦法真實覺察自己的狀態。但已經學佛的我們,要信任自己有很多方法,也要有耐心,相信自己能做到,慢慢等待那歷程,允許用自己的生命,在實踐中教導自己。 並有學員主動分享今日的工作坊所有討論的過程,都更加肯定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從而得到心理很大的支持。

最後,法師以雨為喻,說明情緒的波動,就像大雨落下,把心的這面鏡子打得模糊,鼓勵以禪修的方式覺察更深的心裡念頭;清楚的認識、坦然的面對與接受。帶著一週情緒覺察的作業回家,準備下一堂生命自覺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