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活動
2011.05.14-第三屆僧大講經交流

第三屆僧大講經交流

僧大小記者◎演捨


第三屆僧大講經交流活動於14,15日隆重登場.僧大師生齊聚階梯教室,切磋法「益」,因緣殊勝難得,今年共有16名學僧,行者報名參加,講述經典包括八大人覺經,阿彌陀經,佛遺教經,地藏經,其中有六位同學選擇與法鼓山最相應的觀音法門,心經及普門品為講述內容,讓大家備感親切.今年學院億特別將「法鼓山的理念」「心五四」等列為講題,幫助大家更了解法鼓山.
僧大男眾部副院長常寬法師表示,僧大講經的內容日趨豐富,今年除國語英語組外,另增設了台語組.呈現上也從字報板書,進步到電腦簡報,常寬法師期勉僧大學僧自己和大家都是2000年之後才出家,應更豐富自己,以適應文化多元的21世紀,並將富涵包容性,兼容並蓄的漢傳禪佛教傳遞出去.

台語講經  濃濃人情味  打動眾人心
今年最受矚目的台語講經,大受好評,其中二年級的常培法師以親切流暢的口條,搭配通俗趣味的俚語,講述阿彌陀經,生動活潑的內容贏得同學們最熱烈的掌聲和回應,問答時間及評審回應,大家主動改以台語熱情回饋.常提法師表示,不少阿公阿媽來到法鼓山常因聽不懂國語而無法融入參與法會或聽師父開示,相信未來一定可以用台語講經的方式接引更多人來共同推動法鼓山的理念,認識法鼓山.台語組另有常麓法師和常耀法師介紹八大人覺經及「求觀音 學觀音 做觀音 念觀音」,自然親切的口語,不但拉近了聽眾與講者間的距離,也為印象中,深奧難懂的佛法,增添上了濃濃的人情味.

○關注自然  貼近日常生活  物理角度讀佛典
交流會上,許多同學以個人親身的生活體驗做為實例,幫助聽眾理解經文,如何於日常中落實,從與人互動的起心動念到如何用「面對 接受 處理 放下」四它來背楞嚴咒,講者如數家珍,傾囊相授,亦有學僧將自然環境議題帶入講解心經和八大人覺經,說明自然界無常變動不斷的現象及如何運用心念,方法實踐打造人間淨土.其中最令聽眾耳目一新的是二年級的常航行者從物理學的角度解釋心經,帶大家用更寬廣開闊的面向深入了解經藏的不同面貌.

○簡報製作用心  引人入勝
此次講經交流的簡報設計上,亦可看見學僧們的巧思,最吸引大眾目光的超人小叮噹,彎彎大頭,親手編製的攀岩人到Q版的觀音菩薩及小沙彌均被僧大學僧請來說法,饒富趣味.有的同學甚至捨中途離席,就怕錯過了精彩的內容.

○講評專業中肯  學僧滿載而歸
此次講經得評審有女眾部副院長果光法師,大常法師,常宗法師,常延法師及果竣法師和常隨法師,男眾部副院長常寬法師亦全程陪伴直到最後.對於學僧表現予以鼓勵和肯定,針對不足之處亦提出具體修正方案,讓講者,聽者都滿載而歸.常延法師會後以「多一分準備 多一份說服力 多一份修正 多一份攝受力」和同學做鼓勵.大常法師也鼓勵一年級的同學,在法益上應再進一步加深.女眾副院長果光法師表示自己是抱持著一顆學習的心前來聆聽法益.也落實在兩天的講經交流中,每一場都聚精會神,果光法師鼓勵僧大同學,有經典無非是為了實踐,實踐是佛法最重要的目標,他引用經濟學者修馬克的一段話「1盎司的實踐比一噸的理論更有價值」為講經交流畫下完美的句點.也期待明年僧大有更傑出,令人驚艷的表現.


僧大講經交流
常正◎報導

5月14、15日兩日,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大殿正進行著「浴佛法會」,僧伽大學則於階梯教室舉辦第三屆的「講經交流會」,內外皆是以法相會的「法會」活動。講經交流會中,由各班推選了共計16位學生代表參加此次活動,現場除了僧大全體學生外亦有多位執事法師,參與盛會。
這次的講經交流會邀請了果光法師、果竣法師、常隨法師及大常法師、常宗法師、常延法師擔任講評。講經分享者選擇宣講的佛典範圍有《八大人覺經》、《佛遺教經》、《地藏經》、《心經》、《普門品》及《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 另外也有人分享〈法鼓山的理念〉、〈心五四〉,時間以15分鐘為限,然後有5分鐘的聽眾問答時間,最後再由評審法師代表來講評。
副院長常寬法師於「講經交流會」勉勵同學們:今日有經典可研讀、法義可學習,要感恩佛陀四十九的說法渡眾。藉由講經交流過程,同學們可互相學習彼此的威儀與台風。  師父曾說過:出家基本的學習,並非講經說法、寫文章或當大法師,而是學習如何當個出家人。以此勉勵大家,學習過程中不忘初心。
今年在主題及表達語言,除了延續前年的國語、英語組,今年更多了台語組。看到今年的多元的呈現,副院長常寬法師則分享在《美好的晚年》一書中,  師父說:多元文化的地球村,彼此共存共榮;多元是未來必然的趨勢,唯有接受多元文化、包容文化,並與之共同成長才有希望。最後,副院長常寬法師以「豐富自己的生命,才能展現漢傳佛教的生命力。」勉勵與會大眾。
今年有三位同學選擇以台語進行發表分享;常培法師說到:「會選擇以台語分享《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希望能和更多的老菩薩來分享這部經」。以鄉土語言分享經典,更讓台下聆聽者有親切感與法喜充滿的感覺。主題方面,除了經典之外,常興法師與大家的主題為「分享心五四」、演燈菩薩分享「法鼓山的理念」,用現代化的語言來詮釋佛法的精要,與法鼓山的理念,也令人耳目一新,
兩天講經交流會下來,不只是學僧們的表現精采,講評法師的指導更令人佩服讚歎!從台風威儀、簡報製作、開場的引起動機、如何舉恰當的例子與故事、問問題的注意事項、經典引用、內容架構……甚至說故事的「不傳之秘」都傾囊相授。現場,彷彿是藉由這十六位上台分享的學生,代大眾請法,讓大眾都在這二天中,除了獲得法義的薰習,更學習到寶貴的經驗。
最後,副院長果光法師致詞時,帶大家回顧這二天所聽聞的經典中,最多人分享的是與「觀音法門」相關的經典,例:《心經》、《普門品》,也許這與我們是「觀音道場」相關。而在聽聞這麼多法門後,法師鼓助大家,回去後可以想一想繼續用功的法門。也分享到師父曾說過:所有的經教都是用來幫助我們實踐。並舉德國佛教經濟學家(E. F. Schumacher)在Small is Beautiful (《小即是美》)一書中所言:
An ounce of practice is generally worth more than a ton of theory.
「一盎司的實踐通常比一噸的理論來的有價值」
可見實踐是多麼困難而重要。聽講的過程,法師心中也不斷地,給予每位分享者微笑與祝福。另外,再聽到各位法師的講評回應時,自己也在心中自我反省,對十六上台的同學更起了很大的恭敬心,因為啟發了我們該如何去弘講。講經本來就有不同的風格:一種是傳統的方式;而師父則是與時代潮流接軌,入世的佛教,探討現代種種社會、環境的問題,以現代人的需要來切入,例如這次就看到有同學以「土石流」為例。另外說到,為什麼師父談「心靈環保」能讓許多社會大眾接受的原因,就是在於有跨領域的對話,這次也看到同學以物理現象為例,來說明《心經》所要闡述「空」。副院長果光法師很歡喜看到同學的潛力,並再次期勉大家將經教融入自己生活中,讓佛法與世界、社會接軌。活動即在法喜洋溢中圓滿落幕。(2011.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