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一演澄◎104學年度上學期高僧行誼心得作業)
當我翻到《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頁83-84)寫道:「當年廣欽老和尚在大陸深山潛修之後,回到寺裏常住,有一天大殿功德箱的香火錢丟了。當家師和香燈師傳出這個消息的時候,舉寺譁然。老和尚沒回寺以前,從來沒掉過香火錢,老和尚回來沒多久,全寺賴以維生的香火錢居然不翼而飛,而且讓大家聯想到的就是,老和尚每天夜間都在大殿裏坐禪,如果說有人動手腳,第一個知道的應該就是他,既然他沒有反應,那麼偷香火錢的,會是誰呢?於是大家都心照不宣了。從此,整個寺裏上下,大家雖然都不明說,可是只要一進大殿,或碰到老和尚,沒有不以白眼相向的。古人說:萬夫所指,不病而死。老和尚在眾人默擯之下,一句表白說明辯解的話也沒出口,一點不滿怨懟的心也沒起。就這樣度過了一個多禮拜,大家仍然怒目相待,老和尚依然如沐春風。這時候,當家師和香燈師才出來講話,揭開這段公案的謎底。原來香火錢並沒有掉,這只是當家師和香燈師,想藉此事來考驗老和尚,究竟在山上潛修幾年之後,歷練出什麼樣的人格來?沒想到老和尚,居然在眾怒之下如沐春風。經當家、香燈師這一表白,大眾師都自覺慚愧,這一個多禮拜,天天懷疑、怒目所向的,竟是一個人格完美、超然物外的道人。大家除了生起一份愧疚不安之心外,倍生一份敬佩讚歎之意,而老和尚卻依然故我,不為毀譽得失而動容。」
這一段描述廣欽老和尚修忍辱,雖遭眾人懷疑偷香火錢,仍平靜安忍的過日子,這樣唾面自乾,不受影響的忍功很令人敬佩。
聖嚴師父曾說過:「要做高僧,就要先接受委屈,接受冤枉,接受種種的不合理。」但我們平常遇到境界來考驗時,很容易就以在家人的模式去處理,不是把「錯」推出去,不承認自己的「過失」,就是與人「爭辯」,同時也是在繼續「造業」,即使「爭嬴」了,之後仍要承受「果報」。這些道理我們往往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
看到廣欽老師忍辱的行誼,覺得很敬佩他的情況,在那種冤枉的情況之下,不改其色,處之泰然。我慚愧自己平常遇到一些小挫折,就起煩惱。修行的過程就是要一步步把自我中心縮小,同時也在境中訓練正向解讀,逆向思考的工夫,面對這些增上緣,都把他們看做在成就我們的修行的菩薩,以感恩心去接受。
最後以一句廣欽老和尚所說:「別人罵你,那是消災,給你臉色看,那是最上供養,要沒有分別,反而覺得如獲至寶。」覺得這句話很受用,當一念轉過,當下就處在淨在,與大家共勉。
照片來源: http://www.ctbm.org.tw/tw/qs_pic3.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