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實習心得
演滿 2018.12.09
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中由小看大
水陸法會於大壇的佛事、萬行壇大寮的出坡是熟處,而以行者身份參加是生,看到一場佛事前後的準備、流程的安排、法師們的彩排和規劃,都是全新的視野。演滿試著在過程中慢慢組織,在時間上、空間上、內外及僧俗上做更整體性的結合,把不同面向逐一組合的同時,也更能體會到,時常因視野的狹小而自我設限,框住自己也框住別人。人事物的「可能性」和「發展性」,是有所可能;「因緣」和「無常」是非常有潛力的。
空杯、滿杯和半杯
這次水陸實習分配到女寮上行堂出坡。上行堂的工作內容,對我而言是陌生的,時間和菜量的拿捏更是需要經驗的累積。感恩這次先到一齋學習,清楚整個大眾用餐要處理的事項。原來每一次的用齋流暢,是建構在上行堂人員出坡的用心觀照和體察大眾上。
水陸的女寮上行堂搭配了三位執事法師,深深感受到法師們的經驗和照顧大眾的用心。每當法師說明或分享看事情的角度和為何而做時,總有讓人豁然開朗的感覺。同時體會到,學習的過程需要拿「空杯」去盛裝,讓經驗得以傳承,而「滿杯」會連得以盛裝的機會都沒有。女寮法師們從頭到尾帶著我們學僧完成每日的用齋,真的很感恩。
同時,整個水陸期間和實習的過程,發現自己在過程中,一不小心就落入了「做事」的工作慣性(忘記自己身在哪裡)。修行的過程就是目的,一旦只在意事情的完成與否,就會希望事情完美,不知不覺只看到「半杯」失去的那部分,而忘了要看擁有的那一半,失去感恩心易讓人陷入對立而不易覺察。現在回想,我們所有的絕不只有「半杯」,而是所有大眾發願供養的精神、精華,慚愧自己還有許多要學習的面向,及時時以大眾為著眼的出發心態,感恩法師和道友們的共同成就。
是價值觀的矛盾?或習氣?
藉著此次水陸的因緣,看到了自己常常在意的東西,如誠實、和樂。儘管已經上山了,這些仍然是價值觀的前列,一旦被踩到,起心動念就一個接一個,排隊上陣。所以說修行是長遠生生世世的功課,人的習氣是不容易說改就改的。只能每次在經歷中更清楚自己,更釐清到底「心」是被什麼所左右,練習少在煩惱中打滾,弄得自己和他人灰頭土臉。
無底的垃圾桶,無垢的反射鏡
動中禪的觀照,靠得是平常功夫的扎根,愈是忙碌愈看出方法是否綿密,因為一有漏洞,煩惱的貪瞋癡慢疑就趁虛而入。看著內在的不舒服,還來不及消化和垃圾分類,別人的垃圾又如排山倒海來襲,自己就在不知不覺中一起被掩埋了。好在身邊總不時有善知識,有時不需開口,光以身口的言行,就可作為演滿的明鏡。真實地感受到,要當個無底的垃圾桶,要先沒有「我」在收垃圾,和別人在倒垃圾這件事,如同有垢的鏡子,照什麼都有污點,何來讓他人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自覺後才能覺他與利人啊!
巧克力吃完了
這次水陸前,輔導法師和我們分享了這篇文章,當時記下了受用的段落,沒想到水陸後再次瀏覽,驚覺原來迷失的指南針就在這裡。方法從來不缺少過,而是自己沒有使用它。其中特別有感的部份如下:
.以智慧深入審查自己的心,了解為自己製造痛苦的潛在可能,並消除它。審查自心時,不要編造故事來合理化,或排斥任何東西。
.了解內心困境真正演化的過程à尊重他人、建立良好溝通,懷著悲憫之心看待自己正面與負面特質。
坦然的減法
感恩水陸後,學校(僧大)安排了禪二的時間讓同學沈澱身心,真的是彌足珍貴的二日。身的調養不用說,內心的垃圾也在拜佛、打坐中自然分類處理,原來這些經歷和體驗都是修行成長的“可回收資源”,並不是表相上所見的垃圾。看著當時被掩埋的自己,不禁也覺得好笑!深深有感凡夫的習氣是多麼強烈,一旦有洞就想躲,有縫就想鑽,有可藏的地方就堆滿了貪嗔癡,這些不自覺想藏污納垢的本性,發現修行真的是要勇氣來坦然面對這些習性的衝動。不禁也讚嘆聖嚴師父當初建設法鼓山硬體時,表明要光明、開放、一目了然沒有死角的狀態,正是與我們的修行相應。這樣面對、坦然接受和甘願放下後修正的狀態,就是層層剝落的減法人生,如此的生命是何等的自在啊!
感恩三寶、感恩龍天護法、感恩累劫的父母師長及善知識、感恩累劫冤親債主、感恩一切因緣和法界一切眾生、感恩山河大地。願將所有修行功德迴向予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