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社會的交織作用
聽了曾堯民教授的「時移世異:從歷史中看佛教的抉擇與變化」講座,内心頗爲感動。不禁躬自反思,對於釋迦文佛的中心思想以及律制精神的了解有多深,才有可能彈性地調整不合時宜的觀念與作法,以面對更迭的時局及不安的人心。
從歷史的角度,印度與中國並列於四大古文明,彼此都有各自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不難想像當初教法傳入東土時所經歷的磨合過程。大家都知道,學習佛陀並不需要變成印度人,例如:裸露右肩、乞食、蹲著吃飯、赤脚等等。因此,正確地理解佛陀的本懷,才能契理契機地推動世界净化。
在生活上著重戒律的根本精神,不拘滯於條文的呆板死守,在思想上接通佛陀的根本教義,活用於時代的文化領域。《戒律學綱要》
在這個基礎上,我嘗試以自己的角度整理這幾道討論了幾百年的問題:
高僧大德都生長在動蕩不安的年代,能不能隨時隨處安心才是修行的重點。如果只考慮個人的安全舒適或是躲到深山裡靜修,佛法早就斷送了。以鳩摩羅什爲例,明知對己不利,仍然堅持東傳大法,這就是菩薩道的體現。「奉獻就是修行,安心就是成就」,傳承並分享佛陀的教誨是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