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的成長與教育背景,對於倫理的概念是 — 對所有人都要有基本的尊重,不因為對方的年紀、學經歷、貧富等而有所不同,即使對家人也是如此。相較於家人,我們的關係更像朋友,但對於父母是非常感恩。因為父母的家庭觀念「我們只是剛好成為一家人」,所以對於”只是剛好”,卻盡心盡力養育我們的父母,反而會更感謝,不會認為他們是父母,就應該要如何對待我們;我們是兒女,所以應該如何對待父母。因為發自真心的感謝,對彼此少了很多的「應該」,便少了很多由期待而生的煩惱。
回想自己的背景,和親戚極少聯繫、不拜祖先神明、也從未經歷掃墓等……學校教育好像也只教過誠實、負責、有禮貌等。對於不同角色間的倫理沒有太多著墨,所以上下的倫理觀,真的是進了僧大才真的開始學習。事相上要學是可以的,練習到變成習慣就可以做到。但如果只是停在「表象」,這樣太浪費生命,也枉費選這條路。
回到修行,無法接受只是〝做樣子〞,想做的是「重塑心性」。所以,需要根本的內化、改造,如果跟原本內在的作業系統(價值觀)差太多,會變成只是說服自己,所以希望找出一個接口,把佛法知見導入心中。
過程中最牴觸的是學習到的「倫理」、「恭敬心」,好像都有條件–因為執事、戒臘。那和世俗的倫理中,尊敬地位高、影響力大的人,有何差異?
自己找到的接口,是用與修行連結、切合自己的初發心、以及對法的「信」與珍惜,願正法住世。另一方面則是了解其功能性,相信這對自他修行、僧團存續是有益的,如師父在開示中所說,「沒有倫理,制度是無法執行的」,經由這些知見,將它內化,若沒有經過內化,只是用佛法觀念說服自己,那並不是真的接受,並不徹底。
另一個天外飛來的接口,是聽到學弟請教同學「恭敬心是什麼」,詳細對話內容有些忘了,但同學回應的意思是「所有事都值得用當下全部的生命去投入」,這能夠融合原有的價值觀,又能加以轉化提昇意涵,所以很感謝同學說了這些話。能生活在時常聽到法的環境,太殊勝了。
在自己實踐的過程中,是從目前能做到的下手。以原有的基礎為底,融合倫理對修行的重要性,練習態度不卑不亢,尊敬所有人事物,把自己當作是最需要學習、最沒有修行的那個人。而更細緻的人際互動準則,是目前自己不甚了解的區塊,就只能在不同的因緣中觀察體驗,逐漸累積經驗了。
另一個體會是,「倫理」是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倫理與威儀互融互攝,威儀與修行緊密相關,因此當然是看回自心,若在生活中,發現其他人沒有依照”我學到的倫理”來對待我,起了評斷心,便與修行相違。若能把握好倫理準則,對個人的修行有益,也能利益他人,因為那是由內而外散發的力量,能使人安心,也增長他人對三寶的信心。
藉由上述的方式,漸漸讓自己能沒有對立心,真誠地去學習和實踐。也逐漸從中發現,實踐倫理上的這些差異,不是條件,而是什麼角色就有什麼角色該有的樣子。就像某次菩薩戒誦戒,果肇法師說的,在什麼位置,就演好什麼角色。還有最近課堂上的討論和自我釐清,才比較清楚這些觀察和對自己的影響。回過頭來發現,自己對於倫理、不同的角色與相應的責任這件事,逐漸變得能夠理解和接受。
目前的自我觀察,對於人我互動比較用得上,但一些應對進退的細節還不瞭解。此外,也體會到對於自己的特質和心性有一定了解,故比較知道什麼方式能引導自己真正發自內心改變。整個過程算是有意識地、階段性的對自己潛移默化。也像是拿這個身心做實驗,現在也仍然在進行中。
提到心性覺得讀祖師語錄,對心性的養成也很有力量。啟發來自師父的某次開示。當時師父覺得某位法師的心性較弱,因此請他去研究紫柏大師。課堂中,授課法師也提到關於倫理,可以從讀律藏和祖師語錄習得。
以祖師語錄來說,是授課法師在課堂中提到的來果禪師,另外是輔導法師建議我看的蓮池大師《竹窗隨筆》。看的不是禪七開示或教理類的著作,而是大師們來自吃飯睡覺、應對進退等日常生活的感悟。一方面學習、薰習大師們的行誼,一方面會建立一種與三寶及所謂「漢傳佛教」的連結感,感到確實無論什麼年代、什麼地方的僧人,都是隨佛出家,願成佛道,古往今來、十方三世,都在同一條路上。
來果禪師性情剛正勇猛,常常看到一些句子,就覺得正好對治自己的猶豫、顧慮;蓮池大師則擅長從細微的生活小事、與他人的簡短對話、當時的時事中,去延伸乃至開展,連結到他的修行體驗和思想,以及佛法深意。從中感受到大師的圓融、謙虛、老實修行,也對治到自己想避開麻煩、不夠老實的地方。語氣雖和,但非鄉愿,提出的要點都是直接、精準的,且字裡行間滿是殷殷叮囑自己與學人的心切之感。
深感所有的學習都要和自心對照。塑造自己心性的過程,是從根本來翻轉原有價值觀,就像捏黏土或雕刻,每一刀都影響至深,所以都很重要。雖然這塊石頭很硬、很難刻,但一定是可以改變的。例如一年前的自己,大概寫不出這些感想,就算有也不敢寫出來,因為在意的東西太多。需要的是不斷地練習、不斷地重複,還要克服覺得方法沒有用的失落感,以及覺得自己沒有用的挫敗感……但回頭一看,逐漸體會到這些也都是妄念,也需要被認清,明白修行這條路上自己還早得很吶!
修行真的很有趣,也是條長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