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眾第七組 寬玲菩薩
「讓你們來參加自覺營、體驗出家的生活,並不是鼓勵你們出家。只是讓你們來體驗一下,跟外面聲色犬馬,眾多誘惑的生活比起來,受戒的出家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不要以為在家有問題,出家就沒有問題了。你在家有問題不解決,出家以後反而會遇到更大的問題。因為你在家的時候遇到問題可以逃跑,刻意逃避。可是你出家了以後你就在這家寺院裡面了,你跑不掉了。你就只能解決問題。」
「你能夠改變的,永遠只有你自己。你放不下自我中心,你到哪裡都會有問題。學佛的終極目的,就是消融自我中心。」
「禪修的目的不是坐完一支香,禪修的過程本身就是目的。」
在上山參加自覺營之前,我是抱著非常期待的心情的。大學一年級開始學佛到現在十多年,期間跟同學們在繼持法師的引導下研讀印順導師寫的《成佛之道》和《佛法概論》。想說這次上山可以幫我鞏固我的學習,也可以再深入。上山安頓好,就開始上課了。
一開始上課的時候,我就開始發現,誒,這個跟我學習的有點不一樣,那個好像也有點不一樣。心裡開始有很多問題,這個跟那個怎麼比呢?整個感覺是心裡滿滿的都是問號。後來在跟法師討論了幾個問題之後,我開始發現到,我在上課的心態,是帶著成見的。就是認為「這個我也懂,那個我也懂,但是法師你說的跟我理解的不一樣。」就這樣,對立產生了,心裡細微的對抗也產生了。
後來想起,繼持法師在每次教導我們禪修和上課的時候都說:「上一支香是上一支香,每一支新的香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每一次的學習,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把心清空,好好打坐、上課。」後來我在心裡開始產生「這個跟我學的有點不一樣」的時候,都有意識地告訴自己:「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慢慢的,聲音慢慢變小了,對立和對抗的力量變弱了,法師上的課我都聽進去了,說的話都碰到心深處了,身心也比較安定。整個過程下來發現,原來學佛這麼些年,有了一些佛學知識沒錯,但是自我的傲慢心還是那麼強烈,我真的有在學佛嗎?
果鏡法師上「佛教的生命觀以及自我覺醒」時問:「為什麼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這個問題我懂啊,舉手回答:「印順導師在他的著作裡面都有寫,因為人有三特勝,所以一定有成佛的可能。」法師說:「我不要聖嚴師父跟你說的,也不要印老跟你說的。我只要你,自己,認為的,為什麼你就有成佛的可能?如果你的學習都是你老師告訴你的話,要是有一天你跟老師吵架了,那你還有成佛的可能性嗎?」後來法師揭曉答案了說:「因為人是由五蘊身心組成的,五蘊的本性就是緣起性空的,所以本來就具足成佛的可能。」是啊,人是五蘊組成的,五蘊是緣起性空的,所以這就直指有情本來就具有成佛的可能。這些知識點都懂,但是就沒有連接起來。看來我認為我有的一些學佛知識的基礎,還需要再多加思維。
冒雨朝山的那天晚上禪坐,法師先讓我們做一個觀想的練習。觀想我們把身上的毛髮都拔下來堆成一堆、把皮膚都拿下來變成一堆,肌肉都拿下來變成一堆,血液變成一堆,骨頭變成一堆,內臟變成一堆。然後法師問我們:「這個時候,『我』在哪裡?『我』是誰?我們常常在生活中跟別人起衝突時會說,這個人罵『我』,那個人打『我』,誰誰欺負『我』,這個事情對『我』不公平,但其實『我』在哪裡?『我』是誰?好,現在開始打坐。」這個時候開始,到後來的每一支香,我都坐得穩穩地,清清楚楚的。這個練習從知識點上來說,我也是已經學過的,但是放下了成見再來做這個練習的時候,對我的身心和認知刷新的那種衝擊,是非常大的。好像站在一個大瀑布底下,所有的掛礙都被沖掉的感覺。
曾經我以為我一定是怎樣怎樣的,如果我不這樣了,就不是我了。原本我以為我自己給自己的定義,會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但原來這些反而是我真正認識我自己的一道道大牆。
最後第二天是捨戒典禮。原本以為捨戒會挺開心的,因為長袍加幔衣行動真的很不方便。捨戒那天的早上,聖嚴法師在開示時分享,他那時由於戰爭被迫換下出家人的衣服的時候的那種悲痛,撼動了一下我對我所受的戒體,覺得「理所當然」的心態。在捨戒儀式時,真的把幔衣解下來的時候,那個不捨的心情,難過得控制不住自己,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原來受戒就不是理所當然的事。聖嚴法師常常提醒我們說:「受戒不是為了約束你們,是為了保護你們不要造作對身、口、意由不好的影響的事情。清淨的身口意,才能安定身心,好好地學習和修行。」捨戒儀式後,法師們還是一直提醒我們,我們還受五戒,離開法鼓山,回到生活中,還是必需小心地照顧自己的身、口、意行為,儘量與善法相應,遠離貪、瞋、癡。這樣就算不出家,修行還是很有力量的。
離開了法鼓山,回到山下的酒店,想起法師的分享。聖嚴法師在以前的一次捨戒典禮上,跟弟子們說:「好不容易把你們找回來(修解脫行)了,現在你們又要回去流浪了。」他的那種慈悲、不捨我們繼續茫茫然生活的心思,到現在都還一直、一直感動我。
隱私權聲明5
會員條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