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活動
2018.02.02-【自覺札記】調心功課:修行自知錄與內務整理

摘自: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930574500684649/

文/ 僧伽大學 小記者

  生命自覺營的腳步,已經走到第六天了。如果從精進禪七的步調來看,大部份禪眾在第六天的身心狀況,是逐漸收攝那習於往外攀緣的心,而較能夠把心平穩地安放在所緣境(方法)上。無論所用的方法為何,聖嚴師父的禪修教學方法,調心的層次都可概括為:收心→攝心→安心→無心。第六天,學員們或多或少有了「生活」的感覺;原本陌生的人事物,漸漸熟悉,與同組師兄弟、與帶組法師的互動,也顯得熱絡許多。心,是更安住了一些了吧?

  今天(1/31)的課程,上午是總本山義工室室主常先法師的「律制生活:內務整理」,下午則是僧大輔導組組長果增法師的「梵唄與修行」;藥石與盥洗之後,則安排了一段時間,讓學員們書寫修行自知錄。這是第一天,而往後的五天,同個時段,都有這段自修時間。僧大的生活,學僧們從期初禪七出堂,正式開學之後的第一日,也有一段時間,書寫修行自知錄。這段時間,從晚間六點半開始,一直到七點四十分。待廣播器傳出鈴聲,學僧收拾書包,或抓緊時間用幾片蘇打餅乾填腹、或跑趟廁所、或與師兄弟小聊幾句,便得立即穿袍搭衣,在廊道排班,準備進大殿參加晚課。這一個小時又多一些的時間,是行程滿滿的僧大生活中,學僧們可以好好運用的一個完整時段,也是多數人選擇用來書寫修行自知錄的時段。

  書寫修行自知錄,需要安定些的心,以能回顧一日所學、所思,與起心動念的內容。修行自知錄,是學僧藉由書寫,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反省的方法。另一方面,自知錄的閱讀與回評,也是輔導法師瞭解學僧身心狀態、學習狀況的一個重要媒介。很多時候,是一寫一回的過程,學僧更熟稔地細觀自己的起心動念,一次次看清那些隨境浮沉的貪瞋癡煩惱心,一層一層地剝開自我保護、自我防禦等種種的「面具」。如何用上方法、用上佛法來認識自己,輔導法師的覆文,總是一帖帖緣於慈悲心的藥──無論學僧能否能在當下領納法師的苦口婆心,或者有時是「一針見血」。今年的自覺營期間,課程組安排書寫修行自知錄,是歷年未有的一個新嘗試。

  往年,由於是一年一度、一期一會的自覺營,多數授課法師對學員們滿懷殷切心,上課內容多十分豐富、節奏緊湊。然而,學員們的僧命與修行經驗尚是初步展開,吸收 、消化課程內容的容納度有限。如何將這個問題轉化,成為重新思索課程規劃的契機?

  今年的新嘗試,是參照僧大學僧的自修時間與書寫修行自知錄的成長過程,而有了「沉澱身心、自知錄書寫、思考提問」的環節。佛法的「入心」,重點在於修行者對自己生命狀態的持續反思、生命課題的持續探問,佛法才得以與自身的生命經驗與思惟方式,漸次相融。雖僅二十五分鐘的自修時間,實際的狀況看來,大家都頗為善用、珍惜這個時段。新戒行者菩薩們,或書寫、或慢步經行、或拜佛、或打坐,用最適合當下身心狀態的方式,調理一天課程與活動下來的身心。走在按下一聲快門都嫌過於干擾的靜語環境,可以觀察到學員們的身心,在這段與自己相處的過程,安穩、安靜下來。

  心的整理、安頓,有許多種方式。書寫、拜佛、打坐,是方法;內務的整理,也是。「從出家人的內務,可以看到一間道場的道風,也可以看到佛法是否可以弘傳下去。」今日上午的課程,常先法師與學員們如是說。法師問學員:「你們覺得出家人的生活環境,是什麼樣子?」「因為少欲,所以東西很少」、「整齊又乾淨」,學員們此起彼落的回應。法師再問:「那你們為什麼覺得出家人的生活環境,應該是這樣?」有人說:「因為修行的關係,所以東西可以整理得很仔細」,更有學員說到:「如果出家人的東西亂七八糟,心應該也是亂七八糟的,那要怎麼度眾生?」常先法師把話題抓住,進一步和大眾分享「內務與修持的關聯性」。

  藉由引述古今中外的幾外高僧大德對於內務的開示與身教,常先法師直接言明「律制生活:內務整理」的重點,也就是:學習佛法,必須要從最基礎的生活面做起。曾有戒長法師分享,聖嚴師父還在世時,會不定期巡視僧眾寮房,無論是農禪寺時代的僧寮,或者是開山之後,僧大學僧的寮房。常先法師說,聖嚴師父十分重視住宿空間的基本維護原則,也就是:整齊、清潔、簡單、樸素,一如師父常與出家弟子們囑咐:「照顧好自己的家,才能擔起如來的家。」泰國南傳佛教僧侶阿姜查(1918-1992)的著作,對於僧大時期與領執後的常先法師,也起了很大的啟發作用。法師分享:當時在僧大,上過許多戒律學的課程。過程中,法師曾在心理上起過反彈,認為:「法師們為什麼不告訴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不能那樣做?」某一天,因為翻到阿姜查談論「定學」的書,當時的常先法師才領會到戒、律、威儀與修行的關聯性。

  常先法師回顧阿姜查在書中寫到:寺院裡有多規矩,主要是讓你能夠修定、能保持覺性。法師說,當初來僧大,為的就是修行,如果早些明白規矩與修行的關聯性,「我自己就會照著做!」既然要修行,「覺性很重要!」法師分享阿姜查的《修行路上的茅廁》,其中一段的大意:「佛法修行者的住處不需要大,空間小但很乾淨。修行者的心是清淨的,心不隨境轉,遵循佛法,因此能保持環境的清潔。你不必對在家眾開示、宣揚佛法,不需奉承或刻意為在家眾做些什麼。只要知道環境的乾淨程度,就可以看到出家眾是否持守戒律。保持整潔就是弘揚佛法的一部份。宣揚佛法,不只是敘述佛法,而在於減少欲望懂得知足,並且維持住處整潔。把這裡(茅廁)變成一處莊嚴的寺院。」

  不只是「收攝身心,培養定力」,常先法師歸納內務規範在修行上的作用,尚且包含:「鍛鍊心智,調柔心性」、「放鬆身心」,以及「培養惜福愛物及感恩心」。法師說,透過整理內務的過程,僧眾可以更看清楚自己對於細行與團體生活規約的反抗心(比如:僧團規定出家眾的中掛不能掛在衣櫃,而必須摺疊好),從而在一次次練習過程,調服我們的驕躁心。藉由整理內務,也是整理自己內心的念頭,身心因而能自然放鬆下來。出家生活,生活起居的一切,都是十方信施的供養,因而整理內務,也是學習愛護我們領受的物品,從而長養惜福愛物與感恩心。常先法師分享自己的一則故事:法師曾有一套穿了十年的僧服,縫縫補補,本來還想繼續穿下去,但是有法師認為應該汰換掉,因為衣服已經洗得太薄、太透明了,必須考量威儀的合宜。不得不換掉衣服前,常先法師把它摺得整整齊齊,並行三鞠躬禮,再把衣物放進福田衣箱,讓它成為補衣服的材料。

  不只在觀念上分享內務與修行的關聯,常先法師在營前就用心思考:在僧大教學僧內務整理,可以比較直接,因為大家都下了決心要來修行。但以體驗出家生活為旨的生命自覺營,在整理內務這塊,學員們可以接受多少?常先法師的嘗試,是用兩只布衣櫃當作教材,衣櫃裡放了衣物、物品、藥品等等。法師各請一位男、女眾帶組法師,來示範內務整理、摺疊衣物的方法。受過「訓練」的兩位學僧,折疊衣服、襪子時,偶而引起學員的驚聲讚嘆──因是實在太整齊,有的甚至像是豆腐干了!其實,內務整理是僧大學僧的行門功課之一。為了讓學員也能練習整理內務的方法,以及體驗內務狀況和心的狀態如何相連,在兩位法師的示範之後,便是學員們的「動手做」時段。「內務,自己要去做!」秉持在日常細節修行的常先法師,體現出佛法的實踐精神,也多多少少催化了學員們整理內務的鬥志。

Language
招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