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淨宗法要》有感
佛四◎演啟
這學期學習的高僧是明末的憨山大師,上課選讀的是《淨宗法要》。《淨宗法要》是清趙鉞居士從憨山大師夢遊全集中選錄出來的,共有二十二篇(法語二十一篇,書前附文一篇),開示習禪修淨學人,念佛法要,令後世學人明白念佛參禪修行的要旨,以早日明心見性,了生死大事。
其實,這學期上課的時間並不多,所幸授課法師將重點中的重點加以整理,並分享給學僧,讓學僧可以對於憨山大師的禪淨雙修有概略的了解;在上課分享過程中,法師發揮其整理資料的功力,對於學僧在整理資料與禪修專題上有很大的幫助。另外,法師在上課中也會分享一些出家上的歷程,比如說對父親的思念,令學僧有感動和感觸,因為雖然身為出家人,但是對於俗家親人與自己過往的一些互動,依然是記憶猶新的,從中感受到的是,透過記憶,引發出我們對父母的報恩心,再從報恩心轉換成修行的實際行動,這一連串轉換的過程,對修行上是踏實真切、可行的。
所以這學期上課的內容是以「念佛了生死」為主軸,這讓自己想起,為何發願禪淨雙修的近因。從三年級去佛七,體會到以念佛的功德來報答父母養育恩情,並祝福已往生近二十年的男眾老菩薩,進而對三寶升起懇切的感恩心與信心。最重要的是,對於了生死的心,以及想知道到底是「誰」,究竟是「誰」,想知道的心被大大的提起來。這對於自己為什麼需要修行,是非重要的。然而,禪淨雙修不是只是為了自己,我們走在大乘菩薩道上,所有的修學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的同時,同時也利益了自己。
踏在大師實修實證的肩膀上,從知見的建立,到如何踏踏實實的實踐,心裡會產生什麼煩惱心,修學過程需要具什麼心,都很受用,從其中也看見了自己欠缺的發心。「說在菩薩道中,行在外道中」,需要警惕,也發願循著高僧們的經驗,不忘初心、不忘菩提心。感恩一切成就自己學習、成長、奉獻的眾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