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演澤
三月二十九日「作務與弘化」課程,來到三鶯分會,由青年院監院法師-常炬法師、國立台北大學教授-詹場老師及青年院專職-慧芝菩薩,共同為我們介紹青年院的願景。常炬法師與兩位菩薩長時間深入在地耕耘,與我們分享幾個重要的主題。例如:北大專案、大學教師讀書會、樂齡關懷、悟寶兒童營等等。其中,自己最受啟發的主題有二個。第一個,常炬法師幾次提到青年院的發展方向,並不是要把法青集中在德貴學苑,而是希望能夠與法鼓山護法總會合作,讓法青的發展能夠在地生根。然而,「在地生根」並不是各自獨立發展、互不關聯,而是在地的法青與青年院共同協力,就著當地的條件,準備教案、規劃活動、支援人力。這個發展方向的核心考量,是立足於希望能夠帶動當地年輕人有更多的因緣,參與法青會結合在地機構舉辦的活動。一方面是就時間、地利之便,另一方面是期待青年與當地建立更深的連帶感,同時也點滴深化他們對於法鼓山青年院的認同感、歸屬感。另一個重要的考量,是關於教團的在地組織-法鼓山護法總會的發展,除了有中壯年的菩薩參與,還能因為年輕人的融入,創造出更活絡、更豐富的組織工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例子,就是「悟寶兒童營」。常炬法師提到,以往「心靈環保兒童營」,只能在寒暑假進行。「悟寶兒童營」的發展,則是希望能連結法青的學習與兒少教育,將兒童營轉變為互動性較高,且不只是在寒暑假舉行的營隊。常炬法師提到:「為什麼是『兒童營』,而不是『兒童班』?原因在於營隊的性質,可以使法青與小朋友們有更多的互動,透過互動的過程,來啟發小朋友與法青菩薩,對於生命的反思。」觀看「悟寶兒童營」的紀錄短片中,有一位法青分享,在某次兒童營的課程,是由法青來表演戲劇,戲中描述主角不斷受到外界貼「標籤」,例如:輕視、謾罵等等……戲後邀請與會小朋友與主角互動時,其中一位小朋友安慰主角說:「你很好。你很好,不是因為你很完美,而是因為你很努力了!」這段話讓分享的法青十分感動。因為營隊的互動課程,讓小朋友與法青的生命交會在一起,啟發生命關懷與反思的力量。另一個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主題,是常炬法師提到一些較大型的活動,會邀請法青菩薩登台表演或主持,法師用意在照顧法青的發揮空間,同時還要悉心照顧他們修行的層面。這個分享,個人覺得是十分珍貴,也很歡喜聽到青年院監院法師如此用心地照顧細節。自己出家前,曾經在青年院上課、參加活動與當義工的經驗,發現願意參與青年院活動的年輕朋友們,多多少少對於「自我認識」的課題,都有探索的興趣。或是對於法鼓山的理念、聖嚴師父的行誼,有想認識了解的善法欲。其中的關鍵,就是需要「法師」這樣的角色,來引導青年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一點一點地整理、釐清、探究,乃至於能夠將自己與自己之外的生命,慢慢地產生連結──以「善法」為內涵的連結。對於已身為「法師」的自己,當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