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s
【2020】我的選佛路 演澤

文 、圖 /演澤

回顧這一年多來,製作「禪修專題」的歷程,實一直在「放不下」與「練習放下」這兩件事上,來來回回、起起落落。

從最開始做成的呈現簡報來說,整理出過多的內容,首先看見自己「放不下」的是:「我是禪學系學僧,做的禪修專題應該要怎麼樣、怎麼樣」。當中的「放不下」是對於「完整」與「完美」的想像,以及追求。坦白說,更包括了對於「禪學系學僧」這個身分的抓取。試講的那天晚上,與果光法師的談話過程,更深入地整理出自己有很多的「放不下」,原因是抓了那些我覺得「有價值」、「有能見度」、「能被肯定」的「殼」,是用那些設想中的「我」,或者想要打造成的「我」,來證明自我的價值。當然,也有想要整理師父的禪修教法的求法欲,及使命感作為動力的,但是再看深層一點,用「師父的教法」來證明自我的價值,也是其中的一項成份。看見這一層的心理動力後,突然覺得自己很有趣又可笑。

還記得果光法師聽了我的自我剖析後,很快的回了一句:「所以你是要求生存嗎?」又再說:「那個『完整』、『完美』是什麼?這些東西重要嗎?」聽到法師提問的那一刻,自己像被丟進大海裡,腦袋一片空白,當下的生命好像被按了「暫停鍵」。接著,重新聽見內心多個聲音在互相喊話:「不重要啊…但我放不掉…」(寫這份文稿時,內心又出現聲音:「放不下的是誰?到底是誰?」)。記得當時回答:看見自己在準備禪修專題時,乃至四年的僧大生活都經常「把自己塞進一個『大殼子』內」,法師又回:「誰把你塞進『殼』裡?」想要回答「我」,心裏頭的回音卻感覺氣若游絲,也有種不甘心的感覺,那到底是誰?!

事實上,越是接近禪修專題的製作後期,越是感覺到自己內心很多的聲音,都是長著「?(問號)」的樣子。比如:虛雲老和尚的《參禪法要》與師父話頭49開示,都提到一個關鍵的修行動力,就是對於自己「本具佛性」的「大信心」。但是,對我而言,這些都只是觀念上的理解,現實世界的自己,大多時候是在茫茫一片又波濤洶湧的海浪上。要怎麼相信自己正在航向「彼岸」呢?

試講結束後,我把自己的矛盾狀態跟兩位指導法師提,法師們聽了,先是默然,接著常慧法師說:「如果我們跟你說了,那是我們的東西,不是你的。你必須自己去找答案。」師生的一問一答間,自己看見了那深層的依賴心:依賴被引導、被提示。原以為自己多數是能獨立自主的,但在這段過程,尤其當初是以一種「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態度,決定選擇「聖嚴師父的如來藏禪修教法」這個大課題後,發現自己在不熟悉、沒有信心或沒有安全感的情境下,依賴心就漸漸的浮上來了。

如今,經歷了禪修專題的製作過程,以及自我的剖析,再回頭過來讀話頭禪四十九的開示,發現這一年多的過程真的很特別(果光法師的說法是:「波折」),好像早被「設定」好的遊戲關卡,而且送給了我一本「闖關秘笈」(2007年話頭禪49開示)。但我卻到此時此刻,才真正用「心」讀懂一點竅門!

不過,從人生的漫漫長路、出家修行的漫漫長路來看,這時候讀懂應該還不嫌晚。這累積與反思的過程,在試講那晚,兩位法師的回饋﹐以及後來與果光法師的長談,我第一次強烈地體會到:師父說的「選佛」,和自己生命有著非常深切的關係。現下自己的「選佛」功課,就是老老實實而毫不保留的面對自己,看清自己生命中一層一層的「殼」與「內在設定」–即冰山底下的巨大冰塊。我相信:每面對自己多一點、看清自己多一點,覺性就會顯露多一點,終將能使冰山逐漸浮出、逐漸融化,重新融於海水中。

圖 / 演可

談話最後,果光法師有一個有意思的比喻:不管你一開始上了什麼船,對的船或者賊船,重要的是你能夠做那艘船的掌舵者,能夠航行在right track(正確的軌道上),而航行過程中的波濤洶湧、起起伏伏,都是很正常的,只要不斷的坦誠面對自己、看自己在過程中的生命狀態,以及不斷不斷地「放下」不重要的東西,那麼方向就不會錯了,這就是禪的修行。

覺得自己很有福報,能與師父及兩位指導法師學習掌舵的方法及航行的方向,並且得到一本非常實用的「航海教戰手則」。更重要的是自己找到了一條船(話頭),雖然還不是很會駕駛,但有高度學習熱誠。我願意相信,依循著師父的「航海」守則:「無我如來藏」的禪修教法,來駕駛「話頭」這艘船,它能帶著自己安忍於海面上的波濤洶湧或者無邊無際的曠野一片,一步步航向生命的最深處,終能徹底明白「生命是怎麼回事」,體會生命的大自由、大自在。

法鼓山文宣處 / 張田沛
Language
Ad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