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演保 圖\青年院
天啊!我們有八位同學,爲什麽派最老的兩位到青年院實習呢?内心雖然不抗拒,還是會擔心體力不支,無法跟上年輕人節奏。
到了雲來別苑,很明顯地察覺到自己的能量逐漸在散失。我們的實習服務範圍是在大台北以外,很多時候都是早出晚歸,第二天一早起床後接著早課、早齋、出坡,衣服洗一洗又要出門了。有時甚至爲了趕上交通,在便利商店買個麵包、飲料就算一餐。
結夏的時候就察覺到自己的氣結很嚴重,實習不久就病發了。下半身的氣感覺上是接近凝滯的,身體非常容易疲累,光是從雲來別苑到德貴學苑短短的距離都可以睡着,偶爾還被自己的打呼聲吵醒。午齋後累得睡著時,有點像强迫關機的狀態,醒來的時候覺頭部發麻。這期間不斷地問自己怕不怕死。後來在南部遇到一位菩薩與北部的一位中醫,藥物的調理再加上物理的推拿,身體慢慢好轉。
不知不覺來台灣已經兩年了,除了髮型、服裝之外,基本上與一位外國留學生差不多。山上的菩薩們都很習慣我的樣子,可是到了山下就不一樣了,這身漢服會吸引衆人的目光,也有小朋友問媽媽「爲什麽叔叔沒有頭髮。」這種種都引起我對這身分的審思。
剛到青年院的時候,常炬法師語重心長地囑咐我們,在分院領執個人的身心覺照很重要,法師也身體力行地一有空就做定課,有固定的個人恆課才能維繫道心與初發心,否則慢慢地就會懷疑自己的身分。同時,他也要我們主動關懷菩薩,便把我們倆拉到大廳,眼見法青們三五成群地坐著聊天,好不開心,我繞了一圈也不知道能做什麼,法師則熟絡地關懷菩薩,好生慚愧。
演無法師則帶著我們南征北討,服務的範圍主要是桃園、新竹、高雄,回來的路上,我們有很多機會向法師請教。比如說觀察到的上課情況、同學們的身心狀況等等,法師總是不厭其煩地分享他的經驗,與此同時,法師也讓我們嘗試帶課程、梵唄、禪修等。從規劃設計課程到事後檢討,我們都有很深入的互動、交流以及練習的機會。從法師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的彈性、包容、耐心、親和力,以及如何把佛法用年輕人聽得懂的語言傳遞出去。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到演漸法師的俗家關懷,從他女眾老菩薩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深深的思念,她更把這份寄託轉化成用功的動力。努力地學習法鼓山的線上課程,例如大法鼓、早晚課等,甚至還出題考演漸師。不久,他的女眾老菩薩以及三弟就到紫雲寺皈依,更找機會來道場煮藥石。最難度的就是家人,但他做到了!
在青年院參加了幾場大活動,例如安心城市、線上兒童營、野外求生、與心同行等等,看到每一位法青都不遺餘力地揮灑著青春的汗水,真的很感動!同時也很感恩有青年院這個平台,讓他們凝聚在一起學習、成長、奉獻。
每一位法青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與他們互動可以更清楚地照見自己,到底是誰幫誰真的很難說。畢竟自己也曾經年輕過,叛逆、矛盾、掙扎、需要被肯定、衝破頭等都很正常。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既要走進法青的心裡,又得保持適當距離。先把標準答案、制式化的東西丟掉、再把法師的偶包放下,零距離地與他們聊天玩桌遊,才有機會把心打開,協助他們看清楚内心的狀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人生,承擔起自己的抉擇,無怨無悔地往前走。沒有完美的人生,只有適合自己的。
無論是讀書會、禪修、梵唄,課程後通常有一小段Q&A以及互動時間,這是一個非常刺激的環節,有點像隨堂考。這也有助於我們瞭解當地情況與需求。如果是偏向知識面的提問,下一次就會調整課程内容。如果是相應梵唄的同學,則會引導放鬆喉嚨、放鬆耳朵,聆聼大衆的聲音,讓聲音和合,後續的課程也會加入拜懺、誦戒等元素。如果是生活類的問題,例如工作壓力、情緒等,則著重在放鬆引導以及四它的運用。禪坐共修則要求學員把知識性的邏輯思考放空,常見的情況是眉頭深鎖、一坐下來就睡着、妄念紛飛或者腿痛。希望引導學員透過放鬆,如實面對潛伏在身心的種種的狀況,逐步達到放下身心的目的。
不知不覺暑假實習就結束了,我還真的有點不敢相信。可以分享的實在是太多,最後想以在文化館聼到的一小段師父開示收尾,大致上的内容是“我不期待你們個個成爲格西,三四十歲才來出家的,不要老是考慮自己,要好好培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