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語僧語
果醒法師出家因緣

果醒法師出家因緣

在中學年少時期就對探索人生意義有興趣的果醒法師,接觸佛法的最早因緣,是來自於當時讀高中的弟弟從佛學社帶回家的佛教書籍。
「過去世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有沒有辦法知道?」「未來的事情有沒有辦法預測?」就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而言,這些問題是無法解答的,甚至還強調慾望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對此法師感到非常困惑與好奇,總不忘抓住機會去探索。這樣一步一腳跡的探索過來,也漸漸鋪就了法師的出家修行之路。
高中畢業之後,法師並沒有繼續升學,因為那時心裡的夢想是當老闆,想要趕快賺錢、擁有自己的公司。看到社會上有錢的大老闆們個個無不打拼二、三十年才有所成,所以那時他也準備花個三十年努力經營自己的事業。可是,後來鄰居一位年輕人的瘁死,讓法師起了莫大的疑惑,他想:假如自己奮鬥了二十幾年,最後突然死掉,這樣的人生不是很不值得嗎?
另外一方面,法師也開始接觸打坐,那時法師認為打坐不僅能夠使身體健康、心平靜,還可以修神通。本身是下棋高手的法師,在追求一位女孩子時遭到拒絕,豐富的下棋經驗告訴法師:下棋時,絕對沒有無法掌握的因素,每一盤輸掉的棋局都可以找出輸掉的原因。同理類推,只要能夠檢討原因進而改正,就能夠隨心所欲。急於知道原因的法師,想要經由打坐修「宿命通」來曉得過去世發生過的事情。
不過隨著對佛法的體會日深,再加上聖嚴師父一直強調:神通不可靠,違背因果的事即使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也不能扭轉釋迦族的命運。所以,法師後來也就沒有再繼續花時間在這件事情上面。就這樣,種種的因緣,使法師接觸了佛法,投入了依止佛法的世界。
法師當時常常到農禪寺聽聖嚴師父開示、參加禪坐會共修,有時雖然會升起出家的念頭,但總覺得自己的福報不夠,不足以讓人們供養,就好像是自己所賣的貨物品質不夠好,卻讓人付出了超額的代價一樣。被這種世俗的「各取所需」、「銀貨兩訖」的觀念束縛住的法師,直到聽到聖嚴師父說:「出家人講經說法,由在家人供養,並不是一種交換」時,才點醒了他。
事實上,講經說法的目的,是為了把佛法與更多人分享、為了讓人離苦得樂,而不在於換取供養。出家人吃得簡單、用得簡單、住得簡單,要維持堪以修行的色身並不難,譬如說,搭一個簡便的棚子就可以擋風遮雨,衣著方面更不用說了,就拿法師身上的長衫來說,縫縫補補從出家至今也已經穿了十六年了。
法師曾說:在家與出家的修行有許多不同,以清晨四點起床為例,出家的生活,除了設定鬧鐘、板聲之外,還有其他師兄弟會提醒你起床做早課,若你賴床了,肯定會引來一堆關切的「注目禮」,這些都是促成你精進用功的助緣;但若是在家裡,大部分的人都是助長你的懈怠、助長你的貪瞋痴!在家修行,沒有團體共修的力量來督促你,只能靠意志力來自我要求,乃至自己犯了過錯,往往身旁也沒有道友能提醒、糾正。
打了一個佛七之後,法師決定出家。本來認為出家後會有更多時間來打坐修行,沒想到,剛出家就碰巧遇到農禪寺擴建,當時男眾法師不多,法師自然而然地就接下了「蓋房子」這項重責大任,忙得幾乎沒時間打坐。不過,自從法師讀了《六祖壇經》之後,就盡量讓自己保持「沒有要做什麼,沒有不要做什麼」、「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的態度,當時忙得不可開交的法師就是靠這不取不捨的理念來調適自己。回憶起當時,法師說:「除了蓋房子、調度車輛、打掃花園、打板…等事情之外,還輪過早齋、藥石的主廚,常常是白天時規劃建築,晚上九點後還要準備第二天的早齋。」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忙著,滿腦子塞滿事情而逐漸忘了用方法。直到聖嚴師父當頭棒喝的一句:「果醒,你越來越像工人了!」才領悟到「出家不離生活,生活即修行」的心法。
很多人都知道果醒法師有句名言:「不要用過去的記憶來修理自己。」這句箴言是怎麼體會出來的呢?法師告訴我們,是藉由打坐觀察妄念而發現到,妄念往往就是過去發生過的事、過去得到的經驗,換言之,妄念的生起,是因為「心」用過去的經驗來分別。就唯識的觀點而言,阿賴耶識的功能就是將發生過的事情像攝影機般一件不漏地錄存起來,等到類似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會用這些記憶影像作為依據來看事情,如同佛陀在佛經裡所開示的:「自己又再射自己一箭。」
末了,法師再次提醒我們:「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心,不受外境影響,要像攝影機的廣角鏡一樣,不要對事情做特寫。」與大家共勉!(改寫自法青會《漾報》之報導)
(轉載於於法鼓山僧伽大學2004《僧芽》雙週刊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