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語僧語
果幸法師出家因緣

果幸法師出家因緣

國小三年級時,果幸法師在一天夜裡突然夢見父親往生,還好夢醒之後發現只是一個夢:一年後,父親真的往生了,只是這一次的事實,不再因白天或黑夜的改變而有所不同。
父親走了,在病危彌留時那種孤零零無助地躺在病床上,任何藥物都無法減輕的苦,把父親折磨得不成人形;「死亡已在前方等候,但是人死之後,究竟要往哪裡去?」果幸法師當時只是個十歲的孩子,卻已開始思索死亡的意義。
一夕之間,落在母親肩上的擔子一下子沉重了起來,當時的母親為了改善家計開始跟會,結果卻被倒會,從那時起,跟在母親身上的除了家計的操煩,也增添一層負債的愧疚感,三兄妹雖然深深感受母親的辛苦,卻無為能力,僅能盼望母親稍微快樂一些,但這個微小而真心的心願卻無法如願。
然而在母親的庇蔭下,家終究是安全而溫暖的,但是生命的考驗卻沒有停止,一天早晨,當家人還奇怪於一向早起的母親怎麼錯過了上班時間,這才驚訝的發現,母親已經在睡眠中往生了,沒有任何徵兆,也沒有留下任何一句話。
回想母親的一生,自結婚、生子、多次面臨生存的考驗,而突然撒手,這樣的人生是必須的嗎?當時的果幸法師窮極四處尋找可能的答案,「會不會有人知道?」他帶著疑問出門,在路上見到的水果攤攤販、騎車的人,及路人,他都在內心向他們質問:「這真的是你們想要的生活嗎?」
在大哥的接引下,他認識了佛法,並且渴望藉由皈依讓自己的生命「返還於白」,找到心的依止。後來機緣成熟,他參加了禪七修行,恍然大悟原來過去心念與行為脫離的人生,就如同行屍走肉一般。這是他二十多年的生命中,第一次實實在在地完全面對自己,也終於清楚了此後人生的方向。
雖然萌生出家的打算,但他仍然自忖,如果能在碩士畢業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將來才能對佛教多所奉獻。這個想法被一位法師獲悉後,適時化解了他對於學業的執著;因為對修行來說,生活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獲為人身,修學佛法,也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就如同師父給我的法名一般,讓更多人有幸可以修學佛法,離苦得樂。」談話時的神清氣爽及活絡表情,就像是為果幸法師的選擇,加了最佳的註腳。(胡麗桂) (法鼓雜誌106期1998/10/15第8版)
(轉載於於法鼓山僧伽大學2004《僧芽》雙週刊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