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大男眾部暑期實習分享紀實 演新
法師暑期實習究竟在作甚麼?男眾學僧及師長們於10/2(日)早上聚會於學務處,準備聆聽2、3、4年級師兄弟的暑期實習分享,四年級在四川帶營隊,三年級在關懷院、青年院及傳燈院實習,二年級則分派到天南寺。到底大家經驗如何?在在令人好奇!
三年級傳燈院、青年院與關懷院實習
三年級演鼓法師首先分享,整個實習對他來說算是舒活,可按自己步調去協助或自主,在傳燈院實習時,籌辦國中營使他感受最深,因是監院常願法師極力跟僧團爭取,也算是齋明寺首次嘗試,營隊中,國中年輕學員分組在桃園不同地區,執行被安排的任務,也許是取東西,或可能拍照特定的景象,都要傳LINE回傳給活動老師,再進行下個任務,每組也給足額交通費,若是運用不當,花光了經費,當組學員就可能要走路回學校了,隨組輔導義工只能陪伴而不能插手。從活動裡訓練與他人溝通協調,以及在陌生環境如何保持清楚並完成事情。有如師公用養蜂的方式訓練師父一樣,更是一位宗教師應具備的能力。
演揚法師謙虛地表示他要多看、多聽、多學,到山下青年院,就彷彿一場到異世界的探險,除了協助五花八門的活動,還為了要懂得現代青年在想甚麼,每天都安排一段時間跟他們交談關懷。有時,突如其來的活動,例如兒童營要帶課程,看著小朋友活蹦走跳,更要付出耐心,有技巧的引導小朋友安定下來,讓演揚法師面對不擅長的境遇時磨鍊不少。
演醒法師則對到香港支援「青年五日禪」及關懷院實習有深刻的體驗,香港的交通工具總類豐富,雙層巴士、叮叮車(老式輕軌列車)、渡輪還有捷運,都會型態的香港道場來訪的信眾特質,以及風土人情與台灣不同,都令他感到新奇。
在關懷院實習期間,經常有臨終關懷的任務,心情則與香港截然相反,起初懷疑自己為什麼要作?後來了解每件事有它的意義存在,且不只是事情或儀軌的意義,更是宗教師身分內化的意義。將喪事轉化成莊嚴的佛事為例,簡單誠心的誦唸《阿彌陀經》,以及法師的佛法開示,除了能告慰往生者外,也能令亡者家屬得到佛法的利益,莊嚴的過程令人感到安心,甚至之後會有法喜充滿之感!不只達到關懷與接引的目的,過程中又有教育的功能,有別於坊間常見到招魂、金童玉女、披麻帶孝…等民間信仰,法鼓山提倡簡單莊嚴但又不失莊重的佛事,則達到宗教師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使命。
四年級四川營隊與家訪
先以PPT標題〈驚奇四川人〉吸睛,四年級演海法師娓娓說著活動籌備及因緣,此是法師第四次到四川支援,並為營隊學員講授「心靈環保」課程,準備及交流的過程中因教學相長而收穫良多。期間兩梯次的心靈環保高中營,以及大學禪修營,讓學員們透過正確的觀念與方法,學習生活中的實用佛法與禪修運用。最後一天結業式中,學員們對於禪堂內慢步和快步經行印象特別深刻,寺院的生活作息,如茶禪、打坐與動禪亦有許多體驗及回饋,在充滿感恩的心情中,圓滿了這三次營隊活動。
從2008年四川大地震到今年一直沒有停下腳步的獎助學金發放,通常由當地學校推薦家境困難而成績優秀的學生,但實際家境是否需要獎助學金,就需要實際到家裡了解並關懷,家訪路程通常遙遠,有時會需要住在外面幾天,不畏辛勞的演一法師與兩位在地的專任菩薩,在奔波中,得聚精會神地訪問應對著各家庭的成員關係、工作、經濟狀況等等,面對著不同的文化、陌生的環境背景且各式各樣的家庭際遇,該如何關懷與傾聽,該怎麼在對談中切入重點,還要恰到好處地拿捏施與受之間的關係。演一法師從多元的家訪狀況中學習不少。
參訪行程是在營隊結束後,走訪當地寺院:寶光寺、文殊院、昭覺寺及大慈寺,演無法師感嘆這四座寺院都曾是禪宗重要道場,保留了建築環境,但除了寶光寺還有少數人維持禪修打坐外,多半寺院已無當年盛況,禪堂常是大門深鎖布滿灰塵,外庭院雜物推積,成一處晾曬衣物之地,所以僅用眼睛紀錄,不忍拍下祖師駐錫之地,在時空遷移中物是人非的情境,更能深刻體會到 師父推動漢傳禪佛教復興的悲願,其中當以宗教師人才的培養,也就是建僧為首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