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僧大男眾部三年級升四年級的三位學僧演醒、演揚與演鼓,由學務長常澹法師與學務助理演道法師二人領隊,在7/2至8/22期間在美國舊金山道場實習,除了協助課程、法會的進行,也是我們第一次在旁觀摩,道場營運的日常種種。我們三位學僧主要支援的是周一到周五的周間活動,如禪坐共修、讀書會等,常澹法師與演道法師則於周末舉行經典佛學課程 -「八大人覺經」、「慈悲三昧水懺的慈悲與清涼」等講座活動,此外我們也支援慈悲三昧水懺法會於舊金山道場及西雅圖分會。
道場所在的文化環境
舊金山道場位於美國西岸的加州(State of California),土地面積是全美第三,道場所在的舊金山灣區則是全美第五大,西岸第二大(僅次於洛杉磯)都會區。之所以稱為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是因為它剛好有一個缺口與太平洋相接,而成為一個自然的海灣。也因為海灣的關系,灣區的氣溫非常地乾爽宜人,記得剛下飛機,在機場停車場等菩薩載我們回道場,某法師非常讚揚機場的服務設施做的很好,為了讓往來旅客都有最舒服的體驗,居然連空曠的停車場都有冷氣設備,後來經菩薩解釋我們才知道,原來是當地溼度偏乾燥且溫度多在25-28度,才會讓我們有處於冷氣房的感覺。
在去美國之前,聽到「San Francisco」聯想到都是位於灣區中間金黃色區塊的舊金山市,但住在灣區的菩薩與我們分享,就他們住在灣區的人來說,「San Francisco」可能是舊金山市(City of San Francisco),舊金山郡(County of San Francisco),或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地理區域及位置大小的差異很大。
如地圖可知,舊金山道場所在的位置,是在以海灣為分界的東灣,從西灣的南部到南灣的聖荷西市(San Jose)一帶俗稱「矽谷」,那裡遍佈了許多影響現代、改變人類行為的高科技公司,如Google、Facebook、Apple、Uber、Tesla Motors等,其中光是Apple公司在今年八月的股價就已衝破207.04美元,成為市價突破一兆美元的公司。一兆美元的概念,若以台股全體上市公司市值為33.175兆新台幣來看,一家Apple就幾乎是台股上市公司全體市值的93%,也比台灣去年GDP(還不到6千億美元)還高,約為全美四大銀行的市值總和。
所以灣區除了是科技灣區,也是財富灣區,這裡的人均生產總額(GDP)是全美最高的地區 [1] ,和帶我們參訪灣區的菩薩中得知,他們的薪水並不算太低,若是高科技公司的工程人員,年薪至少是20萬美元起跳,換算台幣約600多萬。生活在灣區菩薩們,雖然物質生活的品質很高,但相對地,因工作所帶來的精神壓力也不小,特別灣區是引領全球科技文明發展的主要城市,各家公司所面臨不只有當地國家內的商業競爭而已,他們所承受的是來自世界各國精英企業的挑戰,在應變與創新上,如果無法跟上世界瞬息萬變的潮流,通常不是倒閉就是走上被吞併一途。
像是Toyota與General Motors美國通用汽車合資的NUMMI新聯合汽車製造公司,因車款銷售不佳而被製造電動汽車的Tesla Motors買下其汽車製造公廠,早期專精電腦系統,開發出Java技術的SUN(昇陽電腦),被甲骨文公司(Oracle)併購後,由Facebook買下該公司總部,成為Facebook企業總部的第一園區,SUN原本的總部識別牌則被Facebook保留,成為一面是舊公司SUN的標示,另一面是Facebook Logo的圖樣,作為Facebook以之為鑑的自我警示。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時候為了煮早、晚餐,我們會去市場買菜,逛市場的時候常常會聽到來自各國不同的語言,除了我們最熟悉的台語外,光是普通話還有台灣、上海、北京、港澳等不同腔調,另外還有許多印度、越南、馬來西亞等不同的版本。所以這裡的人口組成非常多元,據菩薩為法師們簡介道場環境時也曾提到,若以舊金山市爲中心,周邊9 個縣 /101個城鎮,總人口數在700萬以上,華人就佔了至少一成,是中國移民最密集地區之一,特別在舊金山市區,以廣東籍老華僑爲主,道場所在的東灣佛利蒙市(Fremont )亞裔便超過百分之五十(印度裔爲首,華裔其次),南灣的庫帕蒂諾(Cupertino)也有百分之三十六是亞裔。
和不同國家的菩薩相遇時,我們漢傳出家人的服飾通常會很吸引他們的目光,不同國家和我們打招呼的反應也不太相同。像馬來西亞、香港、大陸等有佛教信仰的國家,雖然不見得是他們本身所信仰的宗教,但看到我們的反應,至少會有一種尊重與距離感,知道我們是一種類似神職人員的感覺,但與當地西方眾互動時,他們首先好奇地是我們從那裡來、要做什麼,所呈現的反應是一種單純的好奇,聽完我們的簡介之後,他們西方眾會用很熱情語氣與姿體動作,表達他們的歡迎,並祝福我們到他們的國家,可以充份地享受與體驗美國的生活、環境,在互動之中,完全不會將我們類比成他們基督宗教的神職人員,只是像一般人之間的互動,這是讓我覺得蠻特別的部份。
道場的菩薩多是青壯年世代,平均年齡約在4、50歲左右,幾乎都是台、清、交等頂尖學校畢業,之後到美國拿到博士學位的金頭腦,有的菩薩曾受過師父親授的菩薩戒,或在臨時的居士寮跟師父打過禪七,也有慕師父盛名而來的大陸菩薩,雖然他們都是華人,但藉由課程與他們互動,發覺菩薩們對法師的態度,有華人對宗教師的尊敬與客氣,但在法的討論上,只要他們聽不懂或覺得不合理之處,他們卻又有西方眾的特質,會直接提出異議跟你討論,直到他們得到能理解的答案為止。
這次國外實習的機會,很感恩道場的法師們,在關懷我們奉獻法務之餘,還為我們安排了許多課程,從灣區的地理環境、經濟甚至到當地西化後菩薩的特質,法師都非常地細心規劃,讓我們能了解當地菩薩的狀況,微調帶領共修的方向與內容。記得2012年,麥當勞第一次進軍印度,為了適應當地強烈的宗教氛圍,它們調整配方,不只推出無豬肉、牛肉的商品,更強打純素的漢堡讓錫克教的教徒能走進麥當勞。
這種在不同國家駐點前,先將當地的氣候、文化特質與飲食習慣等田野調查清楚,再依當地民情適度融入他們的商品之中,這種方式其實也很適合我們借鏡,如果只是將台灣道場的做法與內容完整複製,佛法西傳光是文化、觀念的不同,恐怕很難融入當地社會,但若能掌握佛法的核心,將其適度調整,或許能使佛教走入西方社會之中。
參訪行程
參訪鈴木俊隆創建道場 –
「舊金山市禪中心」( San Francisco Zen Center)& 綠谷農場禪中心(Green Gulch Farm Zen Center)
我們先後參訪了三藩市禪中心和緣谷農場禪中心,二者都是日本曹洞宗著名的禪師鈴木俊隆所開設。1959年,鈴木俊隆初訪舊金山,那時候他雖已邁入55歲,對弘法的熱情卻依然不減,三年後他在舊金山市開設了第一家禪中心。
帶領我們參訪的是該中心的二位導師,這二位同時也是夫婦,他們與我們分享在鈴木俊隆過世後,他所創建的舊金山市禪中心(San Francisco Zen Center)、綠谷農場禪中心(Green Gulch Farm Zen Center)與塔薩哈拉禪中心(Tassajara Mountain Zen Center),相互結合成為一組禪修中心。舊金山市禪中心是行政總部,接引的禪眾主要以初學者為主,綠谷農場禪中心會舉行中級禪修活動,禪堂等活動空間也開放給不同團體租借使用,塔薩哈拉禪中心因位處較遠的山中,所舉辦的禪修活動都是90天以上的高階禪期,該中心除了是他們培訓高級導師的教育地點,沒有禪期活動時也開放給一般民眾泡溫泉與觀光使用。
舊金山市禪中心屬於城市型的禪中心,禪眾的主要來源,除舊金山市的民眾之外,遇特殊活動,如有著名導師教導禪修活動,亦會有其它海外人士慕名而來。若無禪期的周末,禪中心也會開放給當地居民免費使用禪堂空間,同時也有一小批長住眾,長期居住在此練習「直管打坐」的方法。
禪期活動中,該中心約可提供70人左右的住宿空間,除基本打坐外,很強調日常出坡工作,除每月有一天,可以連續15小時的禪修時間以外,其它天都約有三到四小時的出坡時間,方法主要以坐香和慢步經行交替為主,慢步經行一支香的時間大約是40、45分鐘,手勢是左手握實拳大拇指包在掌心內,右手抱著左手,腳姿是我們一樣是腳跟先著地。
參與他們活動的成員雖然都是西方眾,但一樣也有早晚課誦 (參考影片) ,若是快版的話,時間大概20分鐘左右,課誦內容是日語拼音和純英文交換組成,唱誦語調單一沒有高低起伏,坐姿為日本坐。進入大殿與用餐的過程,有非常繁複的儀式與動作他們強調可以藉由這些動作,練習自己的專注能力、保持初心。禪堂在該楝地下室,門口有一組鐘、鼓與板,用以早上起板與通知禪眾進堂,禪期之中會有五位監香:計時、唱誦(維那)、擊板、敲鐘、香燈侍者,再加上三位指導禪修的導師。
帶領我們參訪的二位導師夫婦,最後與我們分享他們近期的生涯規劃。他們越是用功深入禪修、佛法,就越覺得他們所學的都很片段而非一個完整的內容,自道元禪師從中國到日本傳法以來,佛法再輾轉流佈到美西道場之後,都只能說是佛法中的一個部份而己,所以他們發願希望能回到佛法的源頭,努力學習,再將佛法整體貫通後,重新於西方國家中弘揚,所以之後會去萬佛城的法界大學進修,當然錢來源是辛苦的,因為當個「不是出家眾也不是在家眾」的和尚,薪水是很少的,家人對他的職業也是很不能諒解。
綠谷農場禪中心位於山谷與大海的中間,師父在1990年10月的美西之行也曾參訪,並記於 《金山有礦》 之中。
我們到訪時,剛好是他們義工的公休日,我們只有簡單的參觀外觀環境,但目前的整體狀況與師父當年參訪所描述的非常類似,仍以農產外銷、自給和空間出租為生,不同的是在農產耕種的部份,有與有機農產相關的大學合作,開放學生參與農作學習。
綠谷農場禪堂內
還有一口意境優美的鐘
參與道場活動心得
7/11早上讀書會(從心溝通)
這裡的讀書會,除了道場有一場是讀「生死五十問」之外,為了接引家庭主婦的族群,在周三的早上在南灣知客組組長的家中,也有一場讀「從心溝通」,討論的內容是從四個章節中各選一篇來討論,因為很多菩薩趁著小孩放暑假的機會,都回台灣探親了,所以參與的菩薩不多,但分享的非常踴躍,雖然有些內容比較容易有爭議,但大家都非常有風度地互相傾聽、討論。
感覺起來灣區的菩薩真的都很聰明,但人際互動的煩惱,是無論在那個國家都是一樣的,像這次分享的菩薩和相處20多年的閨蜜,因對方的一句話,讓雙方都傷的很重,兩人的關係再也無法回到從前那般。
經過這次的分享,自己也學到了很多,像是編者在序中提到:
『當人與人之間發生不愉快時,許多人都習慣把問題歸咎他人;其實,這種對立而緊張的心態,不但容易傷害他人,也會增加自己的煩惱。法師在書中提到:「一般人所認為的溝通協調,就是讓別人接受自己,卻往往忘了體察別人真正的需求。」指出與人相處時最大的盲點在於「本位主義」,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希望別人接受自己,卻忘了站在別人的立場、為對方設想——而這樣的「同理心」,往往才是維繫和諧人際關係的關鍵。』
想到自己和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也常常做出傷害對方的行為,特別是越熟的朋友越了解對方最脆弱的弱點,當自己聽到朋友的情緒攻擊時,在沒有自主能力的情況下,常常是一個反射性的習慣,就將最毒的箭射出去了,而且,我們真的如序中所說,我們都習慣將問題歸咎於對方,而從不會發現自己也有問題。
但經過修行,自己的覺知能力會提升,會藉由打坐所浮現的念頭,察覺自己平時所做的一切行為,慢慢地自我會發現到,自己其實也是需要為這樣結果負起責任的。(換位思考 / 同理心)
7/12晚上去南灣召委菩薩的家參加《絕妙說法》讀書會
這裡是道場第三處辦讀書會的場地,地點一樣是在南灣的菩薩家,時間是周四晚上,會來參加的多是剛下班的上班族。
這裡是召委菩薩發心提供的場地,主持人通常是他們夫婦倆一人為主一人為輔的相互引導大眾,之前他們讀的都是師父講生活佛法的書,後來因常悟法師在五月時,曾到舊金山道場弘講「法華經」,菩薩們聽完都覺得法喜充滿,所以發心挑戰師父的《絕妙說法》。
但《絕妙說法》對他們來說,也是非常具有難度的一本書,所以在討論的時候,很常因為難以理解就只能默默地念過書中的文字,當作那天讀書會的進度,所以當我們三位初出茅廬的小學僧,出現在他們面前時,讀書會就變成解釋名相大會了…….
當天對《絕妙說法》的心得是:好難~~ 好難~!!!
真的幾乎被問倒了,雖然是我們三位學僧共同關懷,但因為太多不易理解與解釋的名相,像是「十如是」、「慢過慢」、「虛妄法/真實法」等,讓我們三位真的有點略顯支絀,一個「十如是」要二位學僧法師用接龍的方式,向菩薩解釋說明。
遇到這種很艱深的內容時,菩薩真的很喜歡聽故事,而且我自己發現,用故事的方式將所想表達的義理呈現出來,菩薩們的反應與回饋,真的比較容易被吸收!!
像這次就分享了阿羅漢卑陵伽婆蹉與河神的故事。
7/13早上〈一日廚房體驗營〉
對於職場好修行的釐語,相信我們最常聽到的不外乎是官場,但今天體驗的修行課程:大寮。真的是一點也不輸給其它地點。
在大寮出坡的感覺和其它地方最不同的,是充滿了許多「壓力」,因為有上菜的時間壓力,不是自己開心什麼時候開飯就開飯,還得配合活動時間,準時、整點的將熱騰騰的佳餚送出,太早會涼、太晚會延誤整體活動的流程。備料、炒菜也有壓力,動作和爐火的狀況沒有搭配好,菜不是會太乾就是會變太黃。
所以大寮真的是一個培養專注、覺照與放鬆,最好的一個場域,特別是在切菜時,遇到讓自己非常起心動念的事件或對象,要如何運用安定的能力,轉化觀念同時導入果醒法師的「正見」,是非常不容易的訓練!!
7/25 晚上關懷菩薩
晚上藥石的時候,去一位菩薩家用餐,聽常惺法師分享,她與法鼓山結緣了三代,但今年初因心藏開刀後,復癒的狀況很不樂觀,心藏整體機能只剩20%可以運作,所以被醫師宣佈只剩三個月的生命。
這次和菩薩用餐、關懷的過程,發覺接受、正視「死亡」,不一定都是負面、悲慯的情緒,在菩薩的身上,我看到珍惜、精進的動力,因為知道生命所剩不多,所以努力地完成一件水一件的事情,死亡對她來說,早已不是在後追逐的死神,而是協助她精進用功修行的善知識。
7/27 悅眾會議
這次悅眾會議的場地,安排在觀音殿,桌椅的排法是呈一個大U字型,參加的組別有大寮、禪修組、財務(視訊)、總務、董事、知客、活動(?)、法師(常源法師)等,大概有30多位菩薩和法師一同參與,我是第一次參加規模那麼大的悅眾會議,這次常惺法師因為看到洛杉磯道場有排法師與悅眾菩薩交流的活動,所以臨時將我們僧大的五位法師排入議程,由我們各自簡介出家因緣(澹、道)和分享在舊金山近一個月的實習中,實際體驗到了什麼。
我自己心得最大的是聽完江濤菩薩的簡介,對道場從無到有的這過程感觸最深,所以用了在Sequoia Nation Park體驗到的心得來比喻,覺得這個道場可以成立,就和Sequoia這個世界最高大的樹種一樣,要有充足的陽光、肥沃的土壤、無強風、地震等各種條件和合,才有機會成長起來,道場的悅眾菩薩們就像是支援著大樹成長的各種因緣條件,讓道場漸漸地茁狀起來。
在Sequoia這個樹種的身上,我也發現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逆境,並不一定就是辛苦、挫折的難關,因為有大火的原因,雖然會讓它的樹皮上留下焦黑的印記,相對地也會為它除去帶來病茵的寄生植物。
雖然在購買道場時,一直找不到適合的場地,現在的空間雖然略為過小,但相信經歷過了這些問題,會讓大家更加強壯。
8/7 移動日 – 從舊金山道場移動到洛杉磯道場 – 果見法師分享道場營運現況
我們凌晨從舊金山的僧寮出現,要趕在中午前到洛杉磯道場用餐,我們學僧掛單在居士寮,下午和果見法師、常義法師,以及在我們二年級上「法鼓山導覽」的常統法師,為我們簡介洛杉磯道場,與信眾參與狀況。
洛杉磯的菩薩工作類型都很多元,不像灣區的職業別比較相近,參與課程的類型也都很平均(禪修/念佛/課程),義工和舊金山道場類似,都不算太多。
在課程安排的部份,都要配合菩薩能參加的時間點來開活動,例如每一年菩薩們都有年假,但是否可以請的到,還是要看同時段有沒有其它公司的同仁也要請,如果撞期的話,就要看各自的年資高低,決定自己是否有優先選擇的權力。活動是否舉辦也不能太晚決定,因為如果菩薩規劃好年假行程,才將活動公告的話,那也不一定會有人參加。
另外,菩薩的生活重心,除了多數時間在職場努力外,遇到weekday night 和假日都是屬於家人的家庭時間,所以很多菩薩對於假日活動是沒有辦法二個都來參加,最多只能二選一或是直接將時間都留給家人。
不能亂請假的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他們都是華人移民,在美國職場裡面,多少還是有一些種族歧視的狀況發生,所以華人的員工對於請假的選擇都還是很小心、謹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