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s
【2019】盆菜,只有美味好?還是五味雜陳好? 人生,只有讚美好?還是毁譽參半好?

盆菜(註一) 是香港新界圍村(註二) 原居民的傳統食物。村民通常會於新年或天后(媽祖)誕期間,以盆菜設宴在露天廣場慶祝,動輒四至五百人,一些大村更會上千人。相中人便是每個盆菜宴中最重要的人物 – 大廚。

在某次盆菜宴後的午夜,剩下兩三桌主要工作人員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席間有人問大廚如何調味?認為怎樣才是一個成功的盆菜宴?大廚便說︰「只要當晚有人走來跟我說︰『今晚好夠味!』,亦有人走來跟我說︰『今晚太重味!』,亦有人走來跟我說︰『今晚沒有味!』。那我便知道當晚的盆菜調味很恰當,一定是個成功的盆菜宴。但若然當晚每個人都跟我說︰『好好吃!』或者『好難吃!』或者沒有人給我意見,那我便知道當晚的調味很糟糕,一定是個失敗的盆菜宴。」大廚滿意地吃一口自己煮的盆菜,接著再說︰「這麼多張嘴,怎麼可能有一致的口味?

人生,難道不也是這樣嗎?

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表示︰「別人讚歎我時,不必歡喜,罵我時也不必難過,因為這是他的立場,跟我沒有關係,我只要知道有這回事就好了;……如果罵得對,我應該歡喜,如果罵得不對,他罵的人根本不是我,所以不必受他影響。」

人生,總會不由自主地去追求讚美,抗拒辱罵和害怕不存在。但事實上,是無可避免要面對大眾口味,或是他人的立場。在芸芸的意見中,如果能清楚接受自己對讚歎有多歡喜、對辱罵有多難過,還有對不存在感到有多害怕。慢慢從情緒處理中找回平衡。如能做到知道就好,便可輕鬆放下那些紛亂的讚美、辱罵或不理睬,令自己不再追逐、不受影響。從受外在影響的情緒中,回歸到自身的清楚放鬆。

人生,若能更進一步,將實至名歸的讚美,當成為益友;將直指錯誤的辱罵,轉化為良師。這個毁譽參半、五味雜陳的過程,將是提昇自己、消融自我的可口美食。

@文︰學僧演發  2019/03/16

註一︰(節錄於維基百科)

盆菜歷史的源頭有好幾個版本,傳與南宋君臣逃難至香港及華南一帶相關。一說是文天祥被元兵追殺,橫渡伶仃洋,逃亡至現時深圳一帶,由於天色已晚,而眾將士又飢腸轆轆,當地村民同情他是忠臣,用僅存的豬肉、蘿蔔,加上現捕的魚、蝦造飯,但卻沒有足夠碗碟,只好拿木面盆盛菜,將士圍盆而食,這就是盆菜的起源。另一說則是,南宋末年,元朝軍隊南下,宋帝昺聯同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南逃避難。當他們路經東莞縣烏紗以及香港新界錦田一帶的圍村時,得到村民盛情款待。但在倉猝之間,村民找不到足夠的器皿盛載食物,只使用木盆菜餚放在一起,發展成盆菜。

註二︰(節錄於維基百科)

香港的圍村多設在新界,主要分為兩大類: 「本地圍」與「客家圍」。「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圍頭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

Language
Ad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