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八月,莫拉克颱風侵臺,重創臺灣南部,洪患和土石流帶走了許多人的生命,曾經熟悉美麗的家園,一夕之間夷為平地。在受災戶最茫然無措的那個時刻,法鼓山僧團法師和一群穿著綠背心的義工,進入受災區域協助當地居民安身、安家,清理家園,打掃環境。
屋子損壞能再重建,然親友和伴隨而來的,與親友一同擁有的,在土地上珍藏的集體記憶,一旦逝去帶來的傷痛,也許必須花上一輩子還不能完全撫平。為了陪伴居民走過痛楚,繼續向前,義工們沒有脫下綠背心。在慈基會常法法師的帶領下,於甲仙、六龜、林邊三處成立安心服務站,提供民眾一處安定身心的角落,並和專職菩薩們同心合作,深入地方,針對每個區域較需協助的族群,兒少或長者,持續進行陪伴、關懷和慰訪工作,使在地的青壯年能無後顧之憂地投入生產和重建。四年的階段性任務完成後,安心站於2013年撤站。
十年後,眾多因緣匯集,法師、義工和專職菩薩再度回到這片土地。從15日晚上高雄紫雲寺的分享會,16日晚間於皇都飯店與在地菩薩的相聚,到17日早上甲仙安心站的互動交流,在一連串的回顧、敘事中,和僧大執事法師及學僧,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安心」的方法:傾聽、陪伴,「什麼也不做」
在每一個分享現場,都充滿感性的常法法師,如實地表達出最初剛進災區的心情:「其實一開始接到僧團交付的這個任務,自己並無豐富的災區經驗,其實也不知道能做什麼?該怎麼做?只有從傾聽對方的心聲,了解對方需求開始。」
以心理學專業,於災後持續投入小林村兒童心靈陪伴專案活動的憲宇菩薩分享,法師告訴他,就是把自己空下來,「什麼也不做」,沒有自己想追求的目標,只思考現階段的因緣,對方需要什麼?沒有憐憫,只有微笑;沒有說教,只有傾聽;沒有高度,只有一顆想和對方站在一起的心。即便起頭成事的歷程有多少困難,也能走過。
三天的行程下來,在地菩薩在分享會,在甲仙街弄,自家門前見到法師、二位甲仙安心站前後任站長燕珠菩薩及玲華菩薩時雀躍、驚喜、感動的神情,正是法師、義工和專職團隊們已和在地產生緊密連結的最好證明。
然自己雖以旁觀者角度見證了一幅幅美好的人情畫,卻也能從團隊成員的分享中體認最初踏入災區,從無到有,篳路藍縷的艱辛。「剛開始災民不認識法鼓山,更對『法師』這個身分不熟悉,大家會把法鼓山聽成『花果山』,也有孩子喊我禿頭女。」常法法師說「最初團隊內部也磨得很厲害,也會希望成員的每一個人在與人互動、做事時,留意強調團體形象,不能突顯個人。大家可以不記得常法法師是誰,但要記得我們代表的團體是法鼓山。」,「法鼓山是守護、陪伴的角色,應當是一種很投入,又不讓對方感受到自己個人存在的存在。」
災後定期至寶來關懷長者的寶來七人組成員也說,自己並沒有設計二小時活動的經驗,就被徵召設計課程、帶領活動,儘管困難重重,所有在屏東、高雄地區參與「安心」任務的菩薩們,憑著「想為居民做些什麼」的願力,一路披荊斬棘,終於牽起在地菩薩的手,為凝滯、陰鬱的災後地區,注入活水,抹上色彩。
若承認一個人的力量不能做什麼,因為把自我堅持放掉,就更能考慮大眾需要什麼。當打開自己的心,真誠地駐地陪伴,對方的心也會逐漸敞開,產生自癒的力量。
每場相遇都是學習,成為滋潤生命的養分
看到每位義工、專職、在地菩薩都揚起溫暖微笑的玲華菩薩,對曾接觸過的孩子和長者如數家珍;說著「何德何能有這種學習因緣,承擔站長這麼重大職務。」的燕珠菩薩,娓娓向我們道來,四年間自己在承擔中學習與成長的種種體悟。做為聽眾,可以感受到安心站的這段日子,已在他們的生命留下美好且難以抹滅的回憶。 帶著這些共同記憶,繼續向前的綠背心身影,感恩您們的身教;受苦難的菩薩們,感恩您們的示現。三天與您們的相遇,想必也會成為滋潤自己生命的養份。無盡地感恩
@ 文 / 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