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5,129,146.222458
上山前只接觸過法鼓山,所有禪修方法、觀念都是在此學的。約上山前兩年較投入道場活動,參加過三次禪七(兩次是青年禪七),平日則參加禪修組讀書會、禪坐共修、禪一、禪二,偶爾帶領八式動禪,擔任青年禪修活動義工,皆以禪修活動為主,隨法青支援各類活動為輔。
上山前喜歡禪修,是因 :
-
安定、放鬆、頭腦清晰、情緒平穩的感受。
-
在平穩的狀態下觀察起心動念,對自己的了解不斷增加、翻轉,但在禪七中較有影響較大的體驗,在日常中不太會用方法或力量較弱。過去學的是放鬆數息,不會胸悶、喘氣,可安定數息,動中則練習清楚當下的動作,通常在走路、吃飯時較能用上,工作中則不易用上。
上山後依學校安排學習、練習,禪修課主要用的是知道身體的感覺及放鬆,有時會練習數息,從中發現自己之前並沒有很放鬆,有點控制呼吸。動中則練習體驗身體的感覺,清楚念頭變化。
上山後學習禪修的心得主要有下:
-
對自己的念頭模式、習性等更加清楚,也發現它們被觀察到時,力量會減弱,被觀察到後,才有可能調整、處理或觀察其變化。
-
自己習性和之前用方法的方式偏向於止於一境,對整體的觀照還很弱,上次佛七聽到百分比的觀念,才知道問題在哪,並試著在日常練習。
-
發現許多念頭、情緒後,都是一股力量或感覺,自己以前是只把語言文字當成念頭,若能把那股力量放掉,會感到清楚、安定,身體也會更輕。目前是在打坐或獨自一人時較能鬆開,平時,尤其是對話時,只能觀察到。
-
發現身心關係非常緊密,第3點的那股力量怎麼變化,身體就變成怎樣,有些念頭或情緒,好像就是身體特定部位的緊繃,感到身心的放鬆應是同一件事。
-
禪七、候七中較能深入看見自己的習氣,有時會看見自己都嚇到,不想看的東西,不斷練習四它,發現自己真的很需要練習「接受它」,這些過程也會帶來較大的身心轉變,和日常觀察到的力道不太一樣。
-
藉由日常與禪期的觀察,對於自我的感受有些改變,逐漸體會到有些我以為很固定的東西(堅持、性格、價值觀)在被觀察到時就拉開了距離,不再認為那是那麼絕對,對他人的同理心也會因此增加,對環境的接受度也會變大,還是會起心動念,但不會完全當真。
-
逐漸能在日常練習方法,畢竟身心一直都在,和以前以為只有特定的狀態才是在禪修,或坐得很安定才是在禪修,有所改觀,不用一定要好境界,但要很清楚,以及放鬆真的很重要。
感到自己上山後才真的開始學禪修,覺得禪修是體驗佛法的方法,而體驗又增進用方法的精進心。自己從中受益很大,甚至連想利益他人的心,也是在觀察到身心一些習氣和變化後增強的。自己對許多方法、知見都還一知半解,願能再深入學習、練習,自利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