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坡篇】
工作時期,一旦有較長的假期,馬上想到的就是先好好睡一覺、安排旅行、找朋友聚會或看電影等一系列輕鬆活動。進入了僧大後,我才知道還有寒假和暑假,最特別的是還要實習,讓我有點期待。除了期待,更多的疑問是:究竟要實習什麽東西?
實習當天,步入天南寺三門後,右手邊有一顆大石頭,上面刻著“眼前當下”。師父的這四個字讓我當頭棒喝,讓我在這個暑假找到了著力點,更深深提醒自己:這假期,再也不是以前的模式,而是投入每一個眼前當下。
我們主要的實習工作,是由常初法師帶領的景觀組。實習前,學長們都告訴我們,在那裏實習主要只是在大草場上拔草,心想那應該還好,不會很辛苦。殊不知,抵達第二天被帶去一個小山坡,就是拔掉堪稱綠色殺手的“小花蔓澤蘭”,心裏只是錯愕了一下:什麽?!不是平地,原來是山坡!當下就告訴自己:回到現實,不要拿學長的經驗和自己比對。之後的每天,兩個時段,一天平均四個小時,就在戶外“拔草”。
天南寺亦被譽為小法鼓山,可想而知要照顧的景觀範圍也不小,但只有常初法師一個人在負責。週末會有很多義工菩薩發心前來照顧,但平日只有幾位義工協助。法師安排我們去的這個山坡是天南寺的新景觀。暫時也沒有安排固定義工照顧,所以我們順理成章成為法師在這區域的好助手。山坡下有一個水池,仰望上去,整片綠色的原始森林的感覺。原本綠色一片,經過我們的努力,被拔掉的地方只留下褐色泥土。第一天埋頭苦幹拔完後,再比對一下,結果發現我們只拔了約十分一的區塊。這時候自己就知道,接下來的實習就是學習如何盡心盡力第一,不管範圍大不大,做就對了!
每次出坡前,都會和常初法師碰面。他總會告訴我們在什麽時間點出坡,在哪個方向出坡,太陽比較不會曬到,可以涼快些。幾次下來,自己驗證了法師說的情況真的是那樣。打從心裏讚嘆法師的用心。想必法師是身體力行,每天都在全山各個角落跑透透,才可以掌握那麽清楚。
一個星期後,我們正式結束第一階段。法師便安排我們到下一個區域——肖楠平原和山坡,繼續和小花蔓澤蘭抗衡。平時法師也需要去園區各角落,關懷義工菩薩出坡的情況。若可以和法師一起出坡,是件難能可貴之事。我們和法師走在肖楠園區的時候,他會告訴我們,這些樹的成長情況,如何照顧樹苗等。待我們稍微有些認識後,發現有幾棵樹跟其它不一樣,法師竟然可以告訴我們這些樹的故事。好奇之下,詢問法師才知道他以前的專業是電腦。意想不到的是,出家後竟然是那麽熟悉大自然,甚至對每一棵樹是呵護有加。從裝置水管的設備、種植的氣候環境、成長條件等事項,法師對我而言,就像一個植物園區的百科全書,無所不知。法師也告訴我們,這些在山坡種植的肖楠可以長幾百年,眼前的這些只是種植了五六年,樹身還很矮小。等我們十年、二十年後,再回來這一個園區,肖楠應該已經變成大樹,到時候景色會更漂亮。法師說完這番話,忽然感覺到法師表達的過程中,多了一份修行人的氣息——只負責播種與照顧。知道現在自己在努力,未來我未必能看見,景觀會變得怎麽樣,那都是後人的事情。
這一趟的實習,讓我看見願心的延續與傳承。聖嚴師父開創的法鼓山,提倡人間凈土的概念,境教是很多人親自來到了法鼓山教育園區,才能深刻體會的;一位80多歲的義工菩薩,頂著大太陽,和其他退休義工,整天就是默默地修補石板路;另一位80多歲的義工菩薩告訴法師,他很希望讓後人在自己的國土上,繼續看到原生的樹木種類,所以不辭勞苦一棵又一棵,將樹苗扛到山上種植,每個週末前來照顧這片土地。
出家人應該只是誦經拜佛?研讀經典?弘法?除了以上所說,是我們出家人的個人定課。然而我們每天在天南寺的出坡,雖然只是在”拔草“,看似一般人也可以做的事,但我發現不一樣的是——出坡背後,是因為願力和當下的努力。當代科技的發達,不需出門就能知天下事。除了大幅度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少了與大自然互動。或許我們現在出坡做的事,是希望現代人還有一片能夠讓身體放鬆的綠色環境,更希望他們的心找到一個家。我們當下的努力是祝福彼此的善因,善果何時會蒞臨,我們不曉得,但我相信這樣的出坡,我也在修行。
以前在選擇志願時,從未想過當一名農夫,更不會想到長期照顧農作物。這次最深刻的心得,是不去為自己設定任何極限,盡心盡力的多方面嘗試,才發現心的接納度會更開闊,學習與體會的比自己計劃中更多。
【梵唄篇】
以前總覺得在大殿做早晚課,空間太大,人不夠多,聲音有時候沒有共鳴。原來在分院做早晚課是那麽少人的,更不用說早晚課的氣氛。整個實習下來,平日的唱誦,也就是只有我們幾個人的聲音。這也好,讓自己上場的心沒那麽緊張。
每一次上場,每一次都提醒自己要穩定,不要亂。梵唄真的是修行嗎?以前一直在懷疑。直到這一次親身上場,才發現原來在整個過程中,原來就是在不斷地反應自己每一個當下的身心狀況。
記得有一次,明明就已經很努力去跟上“標準”,但似乎無法滿足每一位同學,讓大家起了很大煩惱。當下的我,只有無奈地接受,似乎也不能抱怨,因為的確是自己的錯。唯有能做的,就是提醒自己下一次,一次又一次不斷提醒自己,繼續努力。
過程中,發現自己若在這一個拍子漏了、拍子快了、又或是這一個點忘了打等等狀況,念頭原來是不允許我停留過去,自己馬上要提起正念,趕緊回到當下,繼續跟上當下的節奏。要不然就越來越多的錯誤。倘若自問這個實習的梵唄滿分是10分,我大概會評自己的表現是4分吧,代表還有很多成長空間。
【總結】
第一次走出僧大,才發現自己當一個出家人,還有很多的不足。最感動我的,是天南寺的義工菩薩。菩薩們努力地在生活中運用佛法;知道我們還是行者,也會特別提醒我們出家這條路,要難行能行,更要踏踏實實地走完。看著他們進進出出,自己在努力中的事務,其實微不足道。
回憶起一個月的實習(其實只有三個星期),過程中非常感謝天南寺法師們的照顧與提點。上課常聽,要好好在僧大養成出家人具有的心態和行儀,待領執後,不會有人在這條路上做更多的提醒。聽到這話的時候,解讀到的是:要為自己的人生努力與負責,其他人看見的問題,沒有必要提醒妳。在天南寺實習間,遇到了執事法師交替,有機會遇到不同的法師,也從他們身上,找到了未來自己走在這條路上的一些指標、提醒與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