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感到有感的關懷之心得
關懷是人與人之間有溫暖的互動及交流,但關懷需要有同理心及正確適切的表達,不然會容易表錯情,或落入彼此無感、尷尬的情境。人是群體的動物,面對形形色色的人,關懷是一輩子的功課,每個人都需要被關懷及學習關懷。
談到咪咪菩薩不陌生,在紀念師父逝世十周年, 2019年二月舉辦的傳燈法會,協助幕後舞台監製及籌劃;法會中令人深刻感動的橋段,如:常寬法師的法鼓山方向、台語版四眾佛子共勉語等,仍在我記憶裡迴盪不已。
一開始,她邀請幾位法師在大眾前互動講話,並分享這幾天發生的事。然後,她私下請法師用以下方法:「說話之前先停2到3秒,把速度變慢、聲音壓低,最後說話放慢、停頓。」
接著以同樣的內容再操作一次,果然發覺更沉穩,也更吸引到大家的注意力。
然後她問我們:「甚麼是魅力?法師需要魅力嗎?」這問題令人有點深思,我的直覺是修行不需要魅力,但弘化需要魅力。咪咪菩薩舉了美國總統選舉的故事–「真正有魅力的人,不是讓別人看到他,而是他讓別人感覺更有魅力。」另外她也問了一般人對魅力的迷思:
「個性開朗、比較外向的人比較有魅力嗎?」、
「外表莊嚴的法師比較有魅力嗎?」、
「覺得成為一位有魅力的人,要改變自己的個性?」
咪咪菩薩帶出魅力最重要的三個元素–管理內在狀態的組合:親和力、影響力、臨在感。最後一點是全身貫注於當下,讓他人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兩人互動憑「直覺」找尋線索,肢體動作勝過千言萬語。有87%的比例沒有專注於當下去互動,分心他人是會察覺的,加上自我中心裡的自尊陷阱及自我防衛,就會影響彼此的互動!
上完課,讓我收穫頗多,有很多訣竅及觀念是在人際間互動學不到的。出家前就曾聽說,學習戲劇表演課程,不保證會賺到金錢,但會使自己的人緣、親友間的關係變的自然舒服,這也是另一種道與藝之修鍊。感謝咪咪菩薩,感謝僧大學務處法師的邀請,感恩一切!
文 @ 演新 圖 @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