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到達高雄紫雲寺,馬上感受到南部陽光的熱情,空氣也比金山來得乾燥。安單後,監院常參法師就帶著大家介紹紫雲寺的環境與法鼓山承接紫雲寺的緣起。
帶領禪坐共修
前往紫雲寺前雖然已經知道紫雲寺七、八月的禪坐共修將交給演修帶領,但當下還是有些不安,擔心的是將要在大眾前講十到二十分鐘的開示。過了兩個禮拜後,在大眾前講開示就沒那麼緊張,事後回想—其實緊張是自己給的;開示內容是透過看師父的開示,再幫大眾複習重點和自己經驗的延伸,就沒有想像中的困難。藉由一次次上台講開示,受益最多是自己—過程中藉著回顧自己生命中的經驗及生活上練習過的方法,發現了自己的成長與進步;另外一個發現是認為「我要準備好」才能上場,但永遠不會有準備好的一天,因為是準備不完的。經由這次的經驗,發現自己懂多少就分享多少,帶領與分享的當下也是在為下一次做準備。
出坡體驗
除了帶領禪坐共修外,大部分時間會跟三位一年級同學一起出坡。出坡內容可以說多樣又豐富:修剪草木、拔鐵柱、築圍籬、做法會用的悅眾台、灌水泥、綁鋼筋、搬石磚、移植樹木……,每次都讓演修印象深刻。日曬加上粗重的坡事,令我覺得很吃力。出坡不到二十分鐘全身汗濕,手跟肩膀也痠痛不已,回想在山上都沒被鍛鍊過,真是太好命了。慶幸還有其他三位同學,一天下來,看得出大家的汗不是用流的,是用噴的。
記得到紫雲寺第四天,出坡工作是要把舊的鐵柱從土裡拔起,鐵柱上連著鋼筋。菩薩帶領我們先用圓鍬鬆動鐵柱旁的土壤,接著用管鉗旋轉鐵柱,鐵柱鬆動後再用自製的工具加上鐵鍊、繩子用盡全身力量才能連根拔起。拔起後發現,這些鐵柱原先是用怪手打進土裡的,連帶著鋼筋在土裡將近七十到八十公分,現在用人力一支一支拔起來,覺得真是不容易。整天出坡完,全身衣服濕透,體力消耗上也蠻大,覺得有一種身體的熱排不出來的感覺,才發現中暑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大工程"就是蓋農場裡面的圍籬。這個出坡主要是灌水泥。前置作業只有我們四位僧大同學與一位帶領的菩薩,灌水泥的那一天,以為也只有我們五個人吧。後來出現越來越多的男眾義工菩薩,才知道灌水泥這個作業不是想像中那麼的簡單。水泥車雖然進到紫雲寺停車場,還是需要人力用獨輪車裝運水泥到預備灌漿的模板處;這也才知道灌水泥這項工作是開始之後就不能停下來的,從早上九點多開始到下午兩點才結束。很感恩眾人的護持與幫忙。
現在回頭看紫雲寺的重出坡和自己一開始對環境的不適應,到後來可以慢慢適應這樣一整天的出坡生活,體驗到的是自己體力上的突破。除此之外,很感恩前人的付出,自己才有一棟建築可以遮風避雨,要珍惜這一切。
出坡過程中,常參法師提醒我們—出家眾做這些坡事,跟在家眾有什樣不一樣?如果一直在事相上打轉,只是讓自己煩惱更多。自己的感受是:出坡過程實際上是幫助我們消融自己的煩惱、我執跟所求,如果能覺察當下的念頭,而不被念頭帶著跑,專注的出坡,這就是在方法上。
大事關懷
去紫雲寺前有動念頭,希望有機會能參加助念或佛化奠祭。想不到一共參加了四場—兩場佛化奠祭,一場助念,一場誦念關懷。參與的當下,希望用佛號祝福往生者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方面也希望藉由唱誦的音聲,為其在場的親友帶來安心、安定的感受。開示內容則是朝對往生者以及家屬能理解與助益的方向準備,所以事前會希望能了解往生者和其家屬的背景。
珍惜、感恩
這次特別的因緣與三位一年級同學一起實習,實習到最後一天,大家還是照常的出坡。感觸比較深的是—感恩到紫雲寺實習的因緣,看到紫雲寺很多東西都用廢棄材料做成的;一來覺得環保,二來是看到法師、菩薩們落實法鼓山的精神。從常住法師身上看到的是,可以用廢棄物品做出來的東西,就不一定要買,真的很了不起!東西壞了就修了再用,學習到的是對物品珍惜。
回想著五十五天的學習,也從帶領我們出坡的兩位菩薩身上看到無私的精神。訪問菩薩為何這麼發心?從菩薩的回答上看到的是「無所求」,菩薩們帶著一顆奉獻的心,來道場利益他人,這是單純又可貴的。還有一種體會—學習過程中並不一定是順利的,如何運用佛法來面對人、事、物,轉自己的心念,消融自我的煩惱,也是這次實習的練習跟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