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活札記
2017.04.17-生命‧自然‧實踐 — 僧大女眾部校外教學─花蓮‧羅東

僧伽大學 小記者 演復法師

2017年4月17日上午8點10分於女寮佛堂向佛菩薩告假後,僧伽大學師長們帶領女眾部全體同學,前往花蓮與羅東進行為期三日的校外教學。

生命,無語良師的最後一堂課

歷經遊覽車與火車的轉乘,中午12點到達花蓮。

在慈濟大學同心圓餐廳午齋後,於花道教室進行醫學院中最具人文特色的「無語良師」介紹。

無語良師,是對捨身成就醫學教育者的敬稱。早期因大體來源不足,影響醫學教育,連動醫療品質。證嚴法師呼籲:「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人生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卻能自我拓寬生命寬度與厚度。」便由僧團法師自身做起,開始推動大體捐贈。

簡介影片播完後,一位發心捨身為大體老師的菩薩,其遺體剛好送達慈濟醫學院進行捐贈,又正是法鼓山法行會的菩薩,讓我們一行三十三位法師與行者得以實際參與念佛,並由果徹法師代表法鼓山僧團對往生者開示進行祝福。半小時的助念圓滿,慈濟人文處陳芊伊菩薩帶領同學們參訪大捨樓,體會無語良師們以大愛為舟楫,用身體做教材,化無用為大用的精神。

進入茶道教室,聽到慈濟大學校長夫人李六秀菩薩的古箏演奏,讓原本有些波動的情緒,得以安住。李老師結合儒釋的介紹、掌握慈濟的理念,以優雅而安定的談吐,展演靜思茶道,帶領我們進入茶湯的世界。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也蒞臨現場關懷。

最後由副校長,同時也是解剖學科教授的曾國藩菩薩,為大家解答關於無語良師的疑問,並分享這些年看到捐贈者背後的感人故事。

離開慈濟大學,車上晚課後,於七星潭短暫停留。海景雖被暮色掩蓋,但規律的潮浪,收攝眼根,反觀自心,沉澱整理一天的見聞。

自然,太魯閣國家公園巡禮

4月18日,迎著晨曦,抵達太魯閣國家公園。在遊客中心前的大草坪上早坐與早課,伴隨山間微風,在自然的寧靜中,懷著感恩,享用花蓮辦事處菩薩們,自凌晨三點起用心準備的早齋。

行禪首站來到「砂卡礑步道」,是早期日本人為開發水利發電開鑿而成,欣賞河谷中湛藍溪水與抽象畫般大理石間的共鳴,大自然之美,鬼斧神工。「燕子口」是立霧溪峽谷最窄的一段,因溪水侵蝕及地下水溶解,形成著名的壺穴景觀,體會水的柔與剛,既能滴水穿石,也能摧壁破岩。

午齋稍事休息後,前往「白楊步道」。其間數個隧道,體驗漸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隨著拐彎由暗轉明,映入眼簾的壯闊河谷風華。除了感受身心鬆緊變化的過程,也在聽覺上體會由洞穴中的靜謐,到出口前觸目的澎湃水聲。

第四站為日治時期的理蕃道路「綠水合流步道」,這段由岩壁中開鑿出不到一米寬的小路,是保留原始狀態尚稱完整的古道。小路另側是二十米深的斷崖,如今雖已加上欄杆保護,仍可想像前人走在此路的艱辛與危險。

離開太魯閣後,前往台灣十景之一的「清水斷崖」。伴隨著山壁斷崖下無限汪洋的海浪聲,感受前人拓荒的艱辛,願心中誠摯的佛號聲,迴向給所有的亡靈英雄們。

走入自然,處處都在放光說法,步步都在體會身心變化。帶著些微疲累的身體,與內心滿滿的收穫,回到住宿處,一日的行禪就此落幕。

實踐,同心同願擊法鼓

4月19日,一早的雨勢,順著因緣的安排,提前抵達花蓮辦事處。如遊子返家,安定的在佛堂進行早坐及早課。早齋後,邀請法鼓山的制度規約從無到有,從架構到細節,一路協助規畫建構的李子春菩薩與我們分享,進而瞭解到因著師父的遠見建立制度,使得法鼓山至今可以穩定在軌道上前行。打破對於檢察官不苟言笑,鐵面無情的印象,幽默敘述其成長與學佛過程,與師父間的小故事更給同學們許多啟發。最後因火車發車時間逼近,只得預約下次再聆聽精彩的分享。

這三天的行程,感恩花蓮區召委陳曉婷菩薩的隨行介紹,與花蓮辦事處外護菩薩們的護持,以及沿途司機菩薩的用心照護,讓我們無後顧之憂的參訪學習。

乘著火車回到羅東,在蘭陽精舍法師與菩薩們的溫暖迎接中,連日旅途的疲憊一掃而空。為了讓宜蘭區菩薩們有一個共修的場所,眾人同心同願努力下,蘭陽精舍歷經九年籌建,才有至今風貌。在羅東地區召委許麗玲菩薩娓娓道來中,讓我們深刻體會菩薩們對法的渴求,與身為宗教師的責任。

Language
招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