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語僧語
【2025】同理與和諧

◎文 / 寬瑜菩薩    攝影 / 僧大小記者

水陸期間加入菩薩的團隊工作,重點放在學習菩薩出坡的方法和與菩薩相處互動;這次實習與班上同學一起密集合作,即使已經相處一年多,這是頭一次七個人密集在一處需要高效率的工作場合。在這個境況下,每個人的個性特質會鮮明地顯露,也考驗我們這一年多來的自我修行以及團體相處如和相互契合。

同理與和諧的磨練

清楚流程、具有領導特質的人會第一時間跳出來分工,此時可以看到每個人對指令「隨類各解」,有的人聽從、有的人起對立心、有的人無動於衷,看整體如何進行後再判斷行動。而發號施令的同學,也會因為不同的反應有針對性的解讀。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事情上磨擦,看到彼此堅持的面相,當下堅持的人覺得自己是對的,在旁邊看的人覺得是芝麻綠豆。就這樣彼此輪番交換成為「堅持舞台」的主角,台下的各自起心動念,也算是和諧地度過了新春的人潮高峰期。

我們的所見所聞,都是自心的變現,團隊合作沒有對錯是非,只有在過程中大家是否能夠快速的反觀自心,隨境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事,讓大家變成一個整體一起共事。「以尊敬相對待,以和樂同生活」,在達到這樣的目標時,大家都需要經歷一番跌宕,在自我和團體中間去認清,只有逐漸消弭人我區別,同理和諧才會發生。

成長與學習

一、自我的放下——刷馬桶的態度改變

 用廁所清潔液刷蹲式馬桶以及鄰近的地板,需要將口罩拿下,確認清潔液是否有作用:當清潔液揮發阿摩尼亞時候會有味道,揮發完畢後氣味散去,此時才算是清潔完畢,進入到下一個拖地環節。水陸前置期和菩薩學習刷馬桶時,發現自己很抗拒將口罩拿下,去嗅聞尿味,心底下意識的覺得這個舉動「不乾淨」、「傷身體」,覺得自己的感受比較重要。這次進到廁所,發現自己對拿下口罩確認味道沒有遲疑,將使用者對環境的感受放在自己前面了。

二、奉獻——義工菩薩們的示現

帶組菩薩一開始帶領我們,真切分享他的生命故事,他不斷強調「越深入越投入」,奉獻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在一些小細節覺得,自己的事情比較重要,或是這件事情可以讓別人來做,但修行是生命的奉獻,時時刻刻自問,真的有時時刻刻歸零,全然投入每個當下嗎?以此不斷提醒自己在想要多休息一下,或提不起勁再往前的時刻。

本次實習的學習

一、福報,是修行資糧的土壤

新春期間,義工室法師不斷開示聖嚴師父的四福。福報是在法鼓山時時刻刻會聽到的佛學名詞,有時候會不能理解,福報是一種投資嗎?但這是沒有正確用佛法理解甚麼是福報的想法。我們的身口行為,都是心的品質的表現,透過外在行為的行動,可以塑造心。而滋養福報的行為,是讓心中向善、增上,讓自己的業緣逐漸從黑業到白業,從減惡到向善。我們對佛法的智慧,才能有更深一步的體驗。聖嚴師父的四福,是有次第的讓人理解:知福,接納自己當下的因緣;惜福,以感恩面對;培福,不縱慾不放逸;種福,培養福報的沃土,以種植智慧的善根。

修福,是讓智慧能與福報雙運。奉獻並不只是為了讓自己有美好生活的福報,更究竟的,我們同在修行道場,為的是大家以正法修行,以菩薩行走解脫道,為的是莊嚴佛淨土、利樂諸有情。用這樣的心態奉獻,更感到時時法喜、念念禪悅。

二、「清潔不是因為有污垢,而是因為它是一種淨化心靈的修行實踐。」

這段話取自〈法鼓僧報〉中,日籍禪宗僧侶 Shoukei Matsumoto 針對寺院清潔打掃的著作《A monk’s guide to a clean house and mind》的摘要。環保組每日的清潔庶務,在日日執行的過程中,在來來去去使用者的面容中,感受到因著環境的整潔能讓他人感到舒適、安然,自己心的狀態也逐漸改變。在清潔的不只是眼前的環境,除去的也是心底的煩惱和塵結。生活就在這些認真的小細節中,慢慢地被打點得很純淨。

Language
招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