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活札記
2019.3.24 做一個心靈環保的實踐者 – 心靈環保教案課程報導

三月二十四日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辜琮瑜老師,應僧伽大學教務處邀約,以自身多年將聖嚴法師提出之心靈環保」觀念運用於生活體驗及教學中,而整理出的課程設計架構,跟僧大學僧及僧團法師們 共二十五 人分享。

教案的脈絡

分為:原理」、對象」、教材」。原理」又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心就像環境,心跟環境會投射,探索、強化及尋找本來面目,都是從存在、從自己開始。第二層次,環境包括人事物,就是我們的外境,不是心隨境,就是境隨心轉;心要保護好,不要輕易被環境所動。第三層次,心跟環境都是一個存在,這個存在透過不同的連結形成一個整體,體會到我的小宇宙跟外面大世界是相連的,自然而然就會生起慈悲心。

「對象」則是要從過程中去體會,有的人是遊戲性質,有的人是帶領性質,即使是帶領同一課程都會有不同的呈現,也會帶領大家體驗不同的境界。

「教材」方面,使用的工具要能隨手可得,或是別人已經在做的。引導用詞要用對方的語言,思考如何幫他們化解煩惱、與經典連結。此外,分享自己在學佛歷程的受用,就是觸動別人最好的方式。

教案的操作

生活習慣如何跟心靈環保結合?第一、「心物移置心是一個環境,用「啊!這就是我要的環境!」來想。如果你心裏住了五樣東西,你要移走,然後放五件進來,你會放甚麼?學著把心當成一個環境,思考如何去淨化它、處理它。

第二、當事人、關係人、路人:每一個體經由因果、因緣的業力,形成不同的共業與型式,完成我們此生的任務,然後在輪迴的路上提升。深刻地反思:你是甚麼樣的人?寫上描述、形容詞、名稱,然後想出小組共有的名字。在將每個人的想法湊成一張圖時,一開始是有點難度的。「自己擺哪裡?怎麼跟別人互動?」若有人想主導,就觀察這人如何與其他人消融。另外,老師還帶領大家體驗「四它體驗卡」、「點點心」、「16件事」等課程,讓我們去思維我們的角色?我們要做甚麼樣的人?有沒有哪些事是應該去做的?這些都是一個練心的過程。
最後,期待僧伽大學這群未來的宗教師們,能將「心靈環保」的觀念融入自身的生活,並將生活體驗放入日後的課程設計,期使更多人受益,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心靈環保的實踐者。

最後,期待僧伽大學這群未來的宗教師們,能將心靈環保」的觀念融入自身的生活,並將生活體驗放入日後的課程設計,期使更多人受益,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心靈環保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