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活札記
【AI中的慈悲與智慧】教務專題報導

◎ 文 / 演勁法師

在三月二十七日的僧伽大學教務專題課程中,執事法師、學僧法師和專職義工等40位法師、菩薩首次接觸到AI這一新興科技主題——AI中的慈悲與智慧。這次的學習經驗不僅是對AI知識的探索,也是對於如何將這項技術應用於佛教教育和實踐中的深入思考。

 

在這個數位化迅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自動駕駛汽車到掃地機器人,AI的應用範圍日益廣泛。然而,在這些技術進步的背後,我們如何確保AI的發展同時兼顧慈悲與智慧呢?

 

王守均,一位曾在北美微軟公司工作多年的資深工程師,提早退休後選擇將他的知識和經驗貢獻給法鼓山僧團。他在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工程系畢業,擁有豐富的數學證明、課程訓練、統計、分配和調參數的經驗。他於亞馬遜西雅圖總部,在那裡工作了三年,後來轉到了微軟公司,在那裡工作了十五年。在微軟,他不僅涉獵了理論,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AI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39年二戰期間,當時計算機被用來計算導彈軌跡和後勤補給,最著名的例子是恩尼格瑪機。在2016年,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擊敗歐洲和世界圍棋冠軍。直到2022年,我們見證了如ChatGPT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的出現,這些模型是基於神經網路(深度學習)技術,模仿人類神經系統的運作方式,將複雜的數據轉化為人類自然語言。

AI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可以用於會議或活動摘要、報導撰寫、文體風格設定、回應作業、設計課程,甚至繪製PPT插圖。雖然AI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是完美無缺,但它能夠快速產出草稿,為大眾提供一個有效的起點。

然而,AI的使用也伴隨著風險和挑戰。例如,輸入到AI系統中的資料可能被儲存,這就帶來了機密資料外洩的風險。此外,AI的環保成本也不容忽視。以ChatGPT為例,每次運行所消耗的能源相當於126個丹麥家庭一年的能源消耗,而回答25至50個問題則需要消耗500毫升的水。GPT-3這樣的模型在訓練過程中使用了1800億個參數,成本高達660萬美元。這些數據讓我們意識到,AI的發展不僅需要不斷的訓練和改進,還需要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

在Q&A環節,法師們提出的問題涉及AI的倫理和應用範圍,如是否可以訓練AI進行宗教課誦,以及AI機器人是否能夠照顧自閉症兒童。這些問題引發了對AI技術影響的深入討論,並促使參與者思考如何在保持傳統價值的同時,接納和利用科技創新。

最後,常啟法師也提出了重要的觀點,他比喻AI就像一把手術刀,既有潛力造福人類,也可能帶來傷害。因此,學僧法師們應當謹慎地使用AI,確保其在課程學習和弘法訓練時能發揮正面的作用。

這次的教務專題課程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讓僧伽大學的法師們對AI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並思考如何將這項技術融入佛教的教學和實踐中,使其成為推動佛法弘揚的有力工具。

 

Language
招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