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寬淳 圖/僧大小記者
當實事求是、重視史料根據的歷史學家,遇見帶有宗教信仰色彩的禪宗史,會激發出什麼樣的火花?
2024年11月13日下午2點半,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學僧們集聚一堂,聆聽出身於歷史學領域的黃庭碩老師,所帶來的專題講座——《歷史研究者與禪宗史的相遇》。黃庭碩老師目前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時也是人生雜誌「打造禪宗的祖師」專欄的作者,長期專注於禪宗歷史的研究。黃老師定位自己為一位歷史研究者,習以歷史學角度看待、思考事物。在講座中,黃老師不僅分享了個人的研究成果,也分享了從歷史學跨域禪宗史的心得點滴。
◆意外的研究之路
講座初始,黃老師即分享個人開展研究禪宗史的因緣,主要來自環境與個人兩因素。在環境方面,黃老師提到,目前歷史學界從事佛教史研究的學者數量相對少,對想較深入了解或更廣泛學習的學生仍有不足。在個人層面,則是在撰寫碩士論文時,因原本研究方向進展不順利,而意外發現佛教中的菁英群體,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領域。因此,在指導老師支持下,調整研究方向,開始系統性閱讀禪宗相關文獻,逐步開拓了研究禪宗史的幽徑。
◆歷史、宗教觀點大不同
那麼歷史學家眼中的禪宗史,與宗教學家眼中的禪宗史,究竟有何不同?在講座中,黃老師點出:歷史學者與宗教學家間,存在著不同的觀點與研究方法。以胡適與鈴木大拙為例,兩者皆就二十世紀初發現的敦煌文獻進行研究,然其研究方法和觀點,卻存在顯著差異。胡適主張唯有將「禪」置於歷史脈絡背景下研究,才能得到確當的瞭解;而鈴木大拙則認為「禪」是超越歷史的,有獨立於歷史之外的生命。從中顯見出歷史學家與宗教學家的差別。
◆重新發現的價值
在跨歷史、宗教領域研究的不同觀點與方法間,黃老師仍相信宗教現象是歷史的產物,因此必須回到歷史脈絡來考量。因此,他說明個人研究禪宗史的基本立場,為盡可能找到足以支撐判斷、或支持推論的文獻證據。
在他以《禪運與世緣:唐宋世變下的禪宗及其開展(740-1100)》為題的博士論文中,採歷史研究的方法,結果發現唐宋禪宗的發展,被非預期的外緣因素所影響,充斥因緣合和的偶然色彩。後世往往賦予「歷史的勝利者」禪法上的優位;研究的結果卻顯示:在歷史上脫穎而出的思想或教法,可能不必然具有本質上的優越,而更多是懂得務實與應時調整,再加上偶然的運氣。該篇論文並榮獲2021年「聖嚴漢傳佛教傑出博士論文獎」,得獎評語指其「集眾長而有破立,於唐宋禪宗史之研究,創意甚深,貢獻至大。」
黃老師同時列舉菩提達摩、三祖道燦、六祖慧能等禪宗史研究上的公案,說明很多歷史認識是建立在層層疊加的傳聞、或某種目的論式的評斷上;因此經過比較嚴格的歷史方法檢驗,經常可以發現存在許多意外圖像,豐富思考。他分享在從事歷史研究這一路走來,最有成就感的部分,就是翻轉既定印象與價值。
◆以古鑑今的啟發與反思
講座結尾,針對台下的踴躍提問,黃老師根據其歷史研究的結果,給予在場的學僧們,持續與大環境對話、隨勢調整的建議。此外,也從個人教學及社會觀察中發現:佛教團體平均年齡偏高,故而建議可以思考如何更吸引年青人的注意。
聆聽完深入而精彩講座後,一位僧大學生分享:「從歷史研究者的角度來看禪宗,有不同的啟發和反思。其中老師分享歷史家重還原,宗教家重演繹;但從歷史的視角亦可解構既有成說,揭示時代意義。從唐宋佛教、禪宗的盛衰中便可看見。因此他從中更充分意識到『因緣』的變化性。沒有所謂的絕對,一代一代的演變皆是緣生、緣滅。」
這場講座分享了黃庭碩老師跨領域研究的深刻洞見,不僅拓展了學僧們的視野,加深了對禪宗史的理解,也啟發了大家對史實與宗教信仰間的重新思考,並反思當代佛教的發展與未來方向。
隱私權聲明5
會員條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