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語僧語
【2024】閱讀的力量,從個人成長到共學

 

◎文/釋寬澍 圖/信眾教育院

從小我就愛看書,小時候愛看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麼》、《小牛頓》、《福爾摩斯探案》、《衛斯理》小說;長大後,偏好圖文並茂的繪本、漫畫、藝術作品集與遊記;學佛後,則熱衷於閱讀高僧小說、傳記、禪修與經典相關的書籍。閱讀讓我在書海中找到答案,增長智慧。這份閱讀的習慣,也影響了身邊的老菩薩——他從電視節目與手機中抽離,我們在睡前共度安靜的閱讀時光。雖然閱讀的書不同,卻共享著寧靜與專注的片刻。

這次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課程,讓我跳脫了過往專注於書本內容、獨自閱讀的模式,開始體會到「人」之間的交流。從個人到小組,從小組到整體,這種互動將理性知識與感性交流融為一體,展現了「共學」的特質。

為期兩天的課程中,帶領人方隆彰菩薩以對話與互動為主軸,介紹了溝通技巧與心法,例如「四層次提問」及「聆聽的五項心法」。他提到讀書會是一個共學平台,沒有單一主角,所有參與者都是主角,每個人都可以有貢獻。帶領人的角色則是透過對話,讓參與者、文本與作者的智慧產生關聯,讓大家從覺知、反思、與自我發現,開拓新的視野與洞見,體驗學習的正向力量。

我第一次參加讀書會是在法鼓山香港道場,讀的是聖嚴師父的《佛法綱要》。當時正準備要報考僧大,透過讀書會帶領人的引導和共學者的討論與互動,更深入了解佛法基礎內容。為我的考試建立了基礎,也讓我結識了一群法青朋友,從而更親近道場、參與各種共修與課程。隨著投入的加深,我的生活圈與習慣逐漸改變,視野也開始擴大,從僅僅關注自我,轉而關心他人及大眾,體會到奉獻中的溫暖與力量。

課程結束後,我們一行人從雲來寺步行回農禪寺。身為外國人的我,第一次身穿僧服在台灣街頭,與十五位僧眾在城市中安靜行走。半小時的路程,彷彿是一場城中的行禪,讓人既放鬆又專注,攝心於每一步之間的感受。這不禁讓我聯想到香港道場曾舉辦的「都市禪」,將藝術語音導賞與禪修結合,為鬧市增添寧靜。

很感恩參加「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課程的因緣,讓我收穫了多方面的體驗與學習。願日後能有更多體驗式的課程與活動,透過實踐與共學,讓學習更加立體化,進一步增長我們在生活中運用佛法的善巧與智慧。

Language
招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