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語僧語
【2020】禪堂暑假實習心得 演鼓

生命的流水,雖然湍急,只要放下,自然就能提起,繼續涓遠流長

1. 禪堂作息-動靜平衡

2020年的暑假實習是很特別的一次實習經驗。

去年暑假禪堂的禪期滿檔,今年因為疫情的因緣,禪堂沒有禪期。我們除了支援法會和教務處的拍攝海報外,大部分時間幾乎都是依監院法師制訂的作息按表操課。

每天的作息──5:25起板,上午(時段)出坡,下午(時段)打坐;藥石盥洗後則為自修或自由運用的時間,接著才是晚課與晚坐,10:00準時安板。一靜一動的作息,對於身心調整很有幫助。上午的出坡可以避免身心過於沉寂,且有助於身體健康;下午的打坐可以讓浮動的身心得以沉澱。

除了行門,也有解門的課程。每個星期一、三、五的上午,堂主會講授一小時的《神會禪師的悟境》,因此「解行」產生相輔相成的作用。暑假實習的作息,讓我學習到平常除了已安排的事或課程外,自己也可以按照行解並重、動靜平衡的原則,來安排個人作息。例如:如果一整天要上課,那就可以找個時間來運動和打坐、如果一整天都在出坡,那就可以找個時間來打坐和看一些佛法的書。

2. 身心變化-兩個放下

實習期間觀照自己的身心狀態,有兩時間點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第一個時間點是:從男寮搬回禪堂住的時候,第二個時間點是:住在禪堂和果興法師討論禪修時。

平常有一種心理習慣模式,一直影響著我的行為和念頭——那就是「對他人和我之間的關係期待。」這種模式讓我與他人互動時會產生「希望對方有關注到『我』的期待。」進而衍伸出許多想法:「他(們)對『我』是特別照顧的」、「他(們)有顧慮到『我』的感受」……。如果對方符合「我的」心理期待,「我」會認為對方跟「我」是同類,或是跟「我的」理念是一樣的,所以他們是「我的」知己、知音、朋友或是「懂『我』的人」。

這樣的期待心理很微細,不容易覺察;但因為這次從男寮搬回禪堂住的因緣,產生對人的失望,就放下了這種期待心理。放下期待後,遇到人,就不再希望對方為我做什麼,或者我需要表現什麼給對方看。只是想著我能為對方做什麼、對方需要什麼,或者就事情需要而互動。之後與他人互動時,便不會有「期待」的束縛感和壓力感。

有次向果興法師請教禪修的問題,法師針對我以前的禪修經驗,發現我的知見尚未通透,再給予我「心是無常、無我、空」及「一切的現象是無常、無我、空」的開示。跟著法師的開示思惟、觀照,當下便放下了我追求已久的「明心見性」這件事。因為了解到「一切唯心造——心是無常、無我、空。」而不想再追求什麼。放下後,我嚎啕大哭—原來以前都是白忙活,也是自找麻煩;一切都是現成的、實實在在的當下,還有什麼可追求的呢!

法師安慰我:「本來沒事,好好行菩薩道。」哭完後,我就去睡覺了;那場午覺處在一種很放鬆,但睡眠過程知道自己在睡覺的狀態。醒來後的心情輕鬆愉快,和別人互動時,又清楚知道念頭和身體正隨順當下的因緣,做這個身心當下應該做的事。這樣的狀態持續著兩三天,才又漸漸回復到平常的狀態,之後也覺察到自己的知見和以前不一樣了。

幾天後,因為果興法師分享的二、三事,歡喜地開啟了自己的修行奉獻的著力方向,那是關於未來的佛教、未來的法鼓山;因為那也正是聖嚴師父利益眾生的方向。經過兩個放下和提起後,現在還持續地練習——徹底的放下和徹底的提起;這條路還遠著呢!

3. 整體心得

總結這次實習心得,就是透過禪修方法和佛法觀念的行解合運,放下後又因悲心而自然提起。個人到整體的提放之間,亦是修學佛法的過程,其中有喜有悲、有哭有笑、有愛有嗔。隨佛出家修行,不就是在體驗與了解生命的現象和無常變化嗎?行菩薩道不就是超越時間、空間和個體身心的侷限,持續地放下自我和提起眾生嗎?這條修學佛法的路似乎很長很長,其實不長,因為因緣只有當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