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活札記
2018.03.25-無畏失敗‧包容多元 創造「共好」人間淨土

僧伽大學舉辦「世界公民工作坊」 學僧激盪新思維

僧伽大學小記者 演相法師

面對「人類世」的來臨,做一個動作便會對地球產生影響,身為世界一份子的我們,該如何應對?三月二十五日,法鼓山僧伽大學舉辦「世界公民工作坊」的課程中,主持人果禪法師與常濟法師開頭便丟出問題,讓學僧腦力激盪。半年後再度與僧大學僧見面,兩位法師依舊從國際環保議題切入,再帶出此次的主題「從動盪中邁向涵融,重啟連結的文化」,這回讓學僧多了一份省思,當我們發想要幫助他人、奉獻世界,是否少了謙虛而不帶威脅對方的心?

在這裡「答案都對,沒有錯」

「我們真的有影響力嗎?」,在互動中,參與工作坊的學僧們,大多產生類似疑問。若以佛法因緣角度來看,在地球此端的某人所作所為,會影響到千里之外的陌生人,與「人類世」的理論並不牴觸。有別於一般活動課程,世界公民工作坊提倡的是平等對話。「在這裡答案都對,沒有錯。」過程中,果禪法師不斷拋問題,鼓勵學僧踴躍發言,在打破二元對立的同時,也是在創造安全自由的環境,讓每位學僧打破「害怕失敗」的框架,進而從中體會如何尊重包容多元的聲音。

主持人亦播放臉書創辦人祖柏克(Mark Elliot Zuckerberg)於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影片,傳達給僧大學僧一種新的「利他」思維,「自己有使命感,同時也要為他人創造使命感,更要讓他人有實現使命的自由。」

包容的「自然世界」VS.包裝的「花園世界」

延續上午「讓他人實現使命的自由」,下午課程以「世界咖啡館」的形式進行,透過三大主題:1、什麼是這世代偉大的計畫?2、如何不害怕失敗、大家一起攜手前進?3、我們這世代的價值觀是什麼?,讓學僧們相互討論並且直接分享自己的使命,同時也聆聽並學習尊重他人的使命。

 

最後在大堂分享中,學僧紛紛提出激盪後的思維,其中有小組分享以樹木成長做譬喻,提出「自然世界與花園世界」兩者作比較,雙方最大不同在於自然世界包容各式各樣的物種,每種物種各自都有自己的價值性;過度包裝的花園世界雖然整齊有序,但因地貌的改變,面臨天災來臨時,植物生態反而無法一起展現自己的價值,相互互補共同抵抗天災。好比在未來人類要生存下去,勢必走向「合作關係」,如何展開「涵融」,而非「融合」的局面,前提是要包容多元性。

利他,無須害怕失敗

然而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我們總是害怕失敗,時常心動卻不敢行動。「為他人所做,就不會害怕失敗!」,在學僧們分享中,常濟法師扣回到佛法層面,「其實這就是無我的修行方法」。誠如聖嚴師父所說:「成事不在己,失敗無所憂。」,大家是共同合作關係,遇到挫折更容易站起來。想創造「共好」的人間淨土,最重要的是,無畏地踏出第一步,「去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