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活札記
2018.11.07-僧大女眾部「供養心香─製香體驗」

僧大女眾部「供養心香─製香體驗」

2018.11.7

文/釋演復、圖/釋常捷

每個人在記憶中,或許有一樣很特別的東西,和自己的生命相依。

也許是生日時,母親親手煮的麻油麵線,

可能是第一次登山,在野外鑽木取火的木頭味。

但在出家之後,僧命中不可或缺的底蘊,可以說是…「香」。

對於香的認識,透過網路可以看到許多知識。

針對香的理解,非專業人士也難以用三言兩語將其說盡。

唯能娓娓道來第一次與香的接觸…

晨鐘暮鼓前,凌晨三點半起床的第一天。

空無一人的大殿,只有擔任香燈的身影,

跪在三寶佛低垂注視的柔和光線下。

打火機摩擦的些許火星,劃破一日沉靜。

點上環香,一縷輕煙,緩緩升起,傳遞虔敬心意。

這份安心的味道,令人想到佛的慈悲。

2018年11月7日於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前夕,

僧大女眾部師生來到距離法鼓山車程一個半小時的桃園。

這個聚集台灣製香產業甚至有數十家超過一甲子老店的市鎮,

成為手工、自然、傳統風味重要封存的力量。

小時候對寺院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大佛前香爐中站了的許多立香。

因此當提到製香時,同行的法師想像著我們可能會到製香廠從剖香腳開始,

歷經木料研磨成粉到反覆揉捻的過程。

當看到眼前已經成團的香粉丸時,為其單純的成分感到詫異。

原來沒有其他化學黏著劑,而是使用天然的楠木粉,

以滾沸後放涼的水,與沉香粉依照比例調勻,

簡單而慎重。

在走入這個製香空間前,

會覺得溫室氣體的排放應該是製香產業目前需面對的關鍵議題,

但當香道老師與香舖主人為我們解說沉香的構成以及香粉丸的製作方式,

甚至提到它天然到可以直接吃時,

剎時覺得香真是一份來自大自然的禮物,兼具了身體與心靈的療癒功能。

在一個半小時的製香體驗中,

我們僅是把香粉丸以穩定的力道,透過手指加壓,將其平均地揉成線香。

一開始並不好掌握力道,甚至有些輕忽,造成龜裂、斷碎。

漸漸地知道了要有耐心,不特意想著怎麼做,而是直接投入這份穩定脈動中,

在一方A4白紙上,開啟這段「以香會心」的旅程。

「為什麼我們要拿香供養佛菩薩呢?」一位法師如是自問。

香舖主人說在揉捻過程裡,

即便是同樣重量的香粉丸,也會因為手指加壓使其紮實,而影響燃燒長度,

差別最大可多燃燒1/4的時間。

原來透過心念轉為動作的一份力量,同時也在此注入於香中,化為綿密的輕煙,供養諸佛。

一位四年級的學僧回饋到,

這堂課讓他對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事物,生起更大的感恩心。

原來,平常早晚課、過堂再自然不過的上「香」,背後竟是如此多「功」夫。

需要眾因緣、長時間風化,商人採集、製作,很不容易地才成為眼前我們認為稀鬆平常的「香」。

不是只有「食」要存五觀,生活中的一切,當深入觀察、細細體會,每一事物背後真有個大千世界。

我,如此微不足道,能成為現在的自己,究竟受了多少人及眾生的恩惠?

這樣一來,怎能不謙卑?

這段製香體驗的校外教學,名為「供養心香」。

如何透過聽到、聞到、看到、嘗到與做到的香,去體察心的功能藉著有相的物質化為無限的發揮。

五觀中,從「食」到「香」,再到萬物。

回到生活中,眼前的一切,如此簡單而莊嚴,只是一直都沒發現。

水陸法會前夕的這堂課,帶給每個人不同的體會,或許亦將逐漸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