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語僧語
【2023】一樣,不一樣

未提供相片說明。

◎文/寬信

早上排班準備上殿時,法師告知學長身體不適,需前去保健室做快篩,我自告奮勇代理學長上行堂出坡。取菜時見有一方盒,打開一看認定是「芋頭糕」,之後便開始了「活在自我世界的自動導航模式」。

因為學弟不熟悉上行堂工作,下樓取菜時已延遲,因而沒去看白板公告的今日菜單;當掀開方盒一看是紫色的糕狀物:意根與法塵接觸,產生了意識,馬上植入「芋頭糕」。

學弟準備公器時,我站在一旁確認是否符合用,另一方面心急,但又要表現鎮定,壓抑想要加快速度的心。當學長快篩回來檢視一遍前置項目,告知那盒「糕」的小菜,量體小不用勺子,要我們改用長柄湯匙。當時仍未察覺有異,只覺得「芋頭榚」偏硬,應用勺子比較好挖,但必須尊重組長的決定。

直至坐下來用齋時,第一口吃下自以為是的「芋頭榚」,才發現原來是「豆腐腦」。此時,先前取菜時大寮菩薩說的話,終於真的進入意識之中;原來剛剛菩薩交待「『豆腐腦』不要切,用挖的,有淋薄薄的醬,醬不夠的話,可以自行淋上。」自己一直點頭說「好,知道了。」但心裡建立的記憶還是「芋頭榚」,所以從頭到尾,菩薩講的是「豆腐腦」,而我記的卻是「芋頭榚」,我們有著各自的畫面。

當我察覺至此,再回想過去這半個月,發生的一些出坡失誤,或是錯誤的解讀與認知,其實都有相同的共通點;就是當我第一時間對法塵識別之後,輸入訊息建立了意識,然後當時能量不足的我,便進入休眠模式,因為已經識別完成,然後身體便開始自動導航,進入不太需要用腦的方式,可以依照過往的慣性,用被制約的行為做事。除非過程中,我有提起正念,讓休眠省電模式再次開啟運作。

當覺察到這諸多的失誤經驗之後,再回想當下的身心狀態,幾乎都是身體很疲憊,站著都快睡著的狀態。只是因緣不同,有時是清晨,有時是早出坡,有時是近午,有時是晚上七、八點。發現了自己慣性的行為模式之後,推己及人,便更可以理解平時與他人的溝通對話,為什麽可以各說各話?

因為同一法塵,我與菩薩各自解讀,彼此的“識”是不同的。

有此察覺之後,提醒自己:

一、 當自己覺得身體疲憊時,別人向自己交待事情,要提起正念,重覆確認。

二、 近期不要勉強自己節省午休時間,想超前部署做報告(因為害怕臨時會有事,讓自己來不及準備,而這也是對未來的擔憂。)應好好午休片刻,讓身體獲得短暫的休息。

三、 同理他人:自己有此狀況,別人也會有,對方的身心狀態也可能處於休眠省力模式。所以日後跟別人溝通、交待事情時,也要請對方覆述一次,確保彼此的「識」是相同的,才不會有誤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