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語僧語
【2023】禪堂新種的小松

◎文/常啓法師

去年開始,禪堂陸續種了數十棵松樹,不是那種高大俊挺的老松,而是小小棵的黑松和五葉松,就像剛種下的小松一樣,負責這項任務的也是剛住進禪堂的禪學系學僧,看著他們在烈日下揮汗如雨、辛勤出坡的背影,我思忖著禪堂種松的用意。

原來松與普通樹木生長的方式不同:大部分的樹春天發芽,夏秋之間不斷抽長樹枝,如果沒有病蟲害與暴風雨,就可以不用擔心未來的快速生長,不過同時也要付出代價,例如:竹子內裡空心而脆弱,梧桐就算內裡充滿,卻木質鬆軟,很容易在受到危脅時倒下。松樹則是從早春到夏天到來之前,只長出一節,然後停止生長,用自己緩慢的節奏,扎實的填滿內部,所以能夠經受千年風霜的考驗。

松樹只有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才能長得好,因此選對位置很重要,松樹更怕積水,所以種下前要先埋一些砂石,並且推高成覆缽型以利排水,我們經常看到野生的松樹屹立在枯崖的岩石上,並不是它們喜歡貧瘠的土地,而是肥沃的土壤總會吸引樹木成群競速,爭取陽光,為了躲避戰爭,他選擇的地方就是人和樹木都不喜歡的岩石地,那裡陽光充足,又能擺脫競爭慢慢成長。這也是那些千年古樹長壽的秘訣──緩速成長且不與人爭。難怪聖嚴師父會在禪堂門廳撰聯寫著:「選佛場中別無對手」!

靈雲志勤禪師「三十年來尋劍客」,最後才見桃花悟道;虛雲老和尚32歲開始參禪,56歲才在高旻寺因沸水燙手,茶杯墮地而頓斷疑根,這兩個人似乎都不夠聰明。但在整個禪宗史上,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不夠聰明的人,後來大都成為了名垂千古的重要的人物,而那些一聞千悟的伶俐禪人,往往很快便被歷史長河湮沒。究其原因,這些一開始表現得十分蠢笨的人,都是下了極大的功夫長期修行,經歷了坎坷曲折、艱苦卓絕的求索過程,所以,他們的功行極其深厚。厚積薄發,當然舉重若輕。

一分努力、一分耕耘,就算當下沒有收穫,也在汗水流淌的無形之中增強了體質,也為我們今後的遠行儲備了資糧。起飛最快的鳥兒,肯定飛不遠,也飛不高;而需要長距離助跑的大雁,卻能飛越關山,翱翔萬里。

這或許是禪堂要學僧種松的用心良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