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語僧語
【2021】淨灘與淨貪 演保

今天早上下著小雨,心裡閃過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念頭「風雨無阻」,穿上雨衣、雨鞋和斗笠,坐上遊覽車就出發了。到了跳石海岸,聽了安全説明,熟練地領了夾子、手套、垃圾袋就各自散開。我沿著步道前往石頭堆砌的防洪堤後就開始工作。

淨灘垃圾有以下幾類:漂流木、死亡的生物、貝殼、塑膠餐具、保麗龍、玻璃瓶、包裝袋、漁業廢棄物(如漁網、繩索、浮球大型保麗龍盒等),以及漂洋過海來的垃圾。基本上,能自然分解的都不需要理會,我的手裡拎著一個袋子裝垃圾,另一個袋子裝回收物品。

下著小雨加上海風,雙手又濕又冷,在石頭堆裡小心地移動著脚步,左顧右盼地尋寶,最常撿到的就是塑膠碎片。透過陽光的曝曬以及海浪的衝刷磨損,塑膠物品漸漸地裂解成碎塊、碎片,乃至直徑或長度小於 5 公厘的塑膠微粒。根據「無塑海洋」的資料,在北極的冰樣本、南極和山峰的頂端都發現了微塑膠,另外,它也彌漫在空氣中以及海水裡。根據調查,全球93%的瓶裝水和83%的自來水都含有微塑膠。

 

在「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 2018 年的海域微塑膠分佈調查中,發現基隆海域的塑膠總量最多,微塑膠最高達近 79 萬個。微塑膠因為體積小,常被海洋浮游生物或貝類誤食,然後大魚吃小魚,再搖身一變成為餐桌上的美食。英國衛報在2018年10月22日的一篇報導則稱「首次在人類的糞便中找到微塑膠」。換句話説,微塑膠已經滲透到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以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塑膠」自1850年問世以來,從方便、衛生的代名詞,變成地球的負擔,以及人類的夢魘。心中雖然難受,還是得面對;靜靜地從石頭夾縫裡撿出塑膠片、保麗龍碎塊等,再默默地放進垃圾袋。聖嚴師父說:「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沒有需求就不會有供給,從生活中下手減塑,以及做好垃圾分類,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