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語僧語
【2022】隨師行腳 演滿

4月21日清晨,聽著禪堂的起板聲慢慢醒來,腦中想著今天要從法鼓山走到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是否要多休息一下養足體力?下一秒就發現,那是未來,而現在已經醒了,正好把握時間起來用功,好好清淨身心,並發願願以一日行腳的方式來修行,與眾生一起慚愧、懺悔,並給予十方法界祝福。感恩這個決定,讓一日行腳出發時的心,感到踏實。

5點30分,我們在祈願殿發願後,整裝出發。從靈山勝境走進金山潭子內的鄉間,人不多且寧靜,讓人感到舒服且放鬆,我也同時調整步伐,找到行走和呼吸的韻律。短暫早齋休憩後,路線逐漸從鄉間切進陽金公路,持續的緩坡和公路,讓身體慢慢變重,開始感覺到右邊的髖關節微微做痛,在更仔細去觀察,發現原來是走路的時候,著力點在腳掌外側比腳掌內側的比重多許多,同時兩隻腳跨得步伐和力道也不平均。平時走路只走一下下,不會有什麼感覺,但這樣長時間持續地行走,就會讓這些慣性行為產生的微細問題,逐漸擴展和突顯出來。這和修行的道理是一樣的。於是,我開始調整走路方式,一者,留意全身肌肉的放鬆與用力部位,讓重心向下。二者,是平均左右手的擺動幅度、兩腳跨出的步伐和腳掌踏地時的重心,然後就只是走路,眼睛垂視地面,跟著前方法師的步伐速度和方向前進,沒有特別要看什麼,心裡持著咒,身心放鬆的走著。隨著進入山區,清新的空氣和柔軟的土壤,讓身體的重量感慢慢減輕,感覺到身心更加輕盈、平衡,尤其走上雲霧繚繞的擎天崗,探訪清涼、清澈的絹絲瀑布,只要輕輕地呼吸,似乎都充滿能量。

我們一行人靜靜地行走,一個接著一個,不同於身旁呼嘯而過的車子和遊客,是安穩且放鬆的,當然,也熬過了愛睏、想睡覺的午後步行,以及被路旁樹枝戳到頭的好笑場景。變化的身心如同路旁的景象流動著,過了就是過了,沒有為什麼而特別駐足停留,或是要快步逃離哪裡,只是單純平順地走。

傍晚5點多,我們終於抵達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上到大殿與祖庭迴向與發願。就像是回到外婆家一樣,法師們和義工們早已等候我們許久,雀躍的神情和熱情的招待,讓我心裡感到非常的溫暖與歡喜、放鬆。副住持果祥法師特地來看我們,法師分享了這44年的出家生活,有挫折、有摩擦、有誤會,看著法師溫和卻堅定的神情,透露出跨越種種時代變化與阻礙的「安住」,以及執事中不分高低的「踏實」,淡淡地在我心中迴盪著。

這次行腳真的感恩超強外護——果悅法師一路上的照顧,法師開的補給車,總會在我們需要休息時,送來熱量與水分,有法師在,整趟旅程令人安心,有種不管發生什麼事,法師一定會想辦法解決的信念。另外,前導清長菩薩,也是整趟行腳的大護法菩薩,安定、穩定的行腳速度,以及他對路線的熟悉,真的讓我放心地跟著前一個人的腳步就好,什麼都不用多想,也不用預設,單純地走。多麼難得寶貴的機會,一整天好好跟身、心、世界相處,不用擔心、不用設想。當心清楚方向與目的地,一路上就只是單純放鬆、體驗,然後走好每一步。這將近四萬步的旅程,有上有下,有平地有山路,有山林幽谷也有車水馬龍;同時,也看見豐富的生態、動植物、建築與人造物。但,走就只是走,好好地走、清楚地走,朝著方向、順著因緣,最終,走至目的地。

如同修行的過程和生活中的每件事、每個經歷,體驗當下,知道它流過,不用追求貪著,也不用抗拒生厭,朝著目的地走好腳下這一步,愈放鬆愈能體會到與環境一起脈動和呼吸。

感恩這個突如其來的行程,與所有協助和支持我們的法師、菩薩,以及在路上擦身而過彼此問候過的每一個微笑。儘管,一路上沒望見師父的腳印,卻看到了時代變遷、興衰起落、人的環境的互動。每個不同的生命型態和生活方式,廢棄的屋宅、荒廢的田園、工人的汗水、孩子的笑聲、旅客的說話聲、溪水潺潺的流動聲、蟲鳴鳥叫、獼猴與松鼠的活力、法師們的溫暖與安定,一切剛剛好的出現,與我如夢似幻的相遇,感恩這趟「出走」是為了「回家」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