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語僧語
【2014】出家與出嫁-常寬法師 出家與出嫁

編按:
人生,必須面對一連串的選擇。每次的選擇都有截然不同的結果,而這也呈現了真實人生的樣貌。「出家」與「出嫁」僅是一字之差,卻將迎向全然不一樣的人生風景。就如法鼓山僧伽大學男眾副院長常寬法師,從有因緣參加「佛化婚禮」,戲劇化一轉為參加「剃度典禮」。抉擇不同,人生也從此轉彎。

小學時,看過《白雪公主》,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童話故事,開始在心裡暗戀一位漂亮、可愛的女同學。畢業時,過去同班的男同學,跟她要到一張相片送我。
國中時,看過《亂世佳人》唯美愛情故事的電影,開始在心裡幻想一位夢中情人──郝思嘉。開學時,翻閱一張保存相片,發現費雯麗比她有氣質。
高中時,看過根據武俠小說改編、充滿恩義情仇的港劇,開始在心裡編織一位外柔內剛的俠女。聯考時,期待著這樣的考題:「你會選趙敏還是周芷若?」
大學時,看過《安妮的日記》,開始在心裡塑造一位觸動心靈的倩影,不說話時,我能夠理解她的心意,她可以明白我的心聲。
碩士時,讀到《楞嚴經》的偈子:「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開啟了我的修行之路。

◆愛情的體驗
回首過往,大學時代,展開學長與學妹之情,也歷經了「交往、兵變、復合、分手」四部曲。赴美留學,一段「彈琴與談情」的美國之戀,令人椎心刺骨,也是一段沒有愛情的迷戀與情欲。
到法鼓文化工作,經歷了「法鼓情緣」,找到同修與伴侶。有愛情的甜蜜與苦澀、友情的扶持與包容,以及親情的心疼與不捨,最後是道情的相互提攜,是如此刻骨銘心。
這許許多多的遭遇,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只是因緣。端看自己的人生態度,選擇「慈悲喜捨」,還是「愛恨情仇」。

◆人生的抉擇
1994年,父親過世以前,我的人生過程與一般人類似:
家庭生活:父母、姊妹、親戚、鄰居。
學校生活:同學、老師、念書、運動、交朋友、談戀愛。
職場生活:主管、同事、公司生活、休閒生活、辦公室戀情。
唯一沒有經歷過的就是婚姻生活。
每年法鼓山舉辦佛化婚禮時,我都會想起這件事。
2000年初,與她一起到臺北安和分院,當我們一起走到服務臺,值班的義工以愉悅的語氣對我們說:「您們是來報名第六屆佛化婚禮的嗎?」那時我只是尷尬地站著微笑;她指著我,對接待的義工說:「他要報名第六屆菩薩戒。」
接待的義工說:「那妳也要報名嗎?」我代替回答:「她參加過第四屆菩薩戒。」
後來,聖嚴師父一句:「結婚是跳火坑。」讓我內心產生了巨大的出離動力;她接引我參加菩薩戒,而參加菩薩戒之後的幾個星期,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也就是西元2000年,農曆大年初一,我做了一個人生的抉擇:出家。那一年,我三十五歲。

◆出家的領悟
袈裟與嫁紗:雖然發音相似,披上之後,卻代表著完全不同的人生意義。
出家與出嫁:雖然一字之差,抉擇之後,卻代表著全然迥異的生命價值。
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出家不是離紅塵,成為僧伽度眾生。

 

(本文轉載自2014年3月號《人生》雜誌367期)

Language
招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