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由內心產生:我願意走這條路,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路,我尊重我的選擇。大家能夠成就我,我感恩,但最重要的,是我尊重我自己的選擇。」僧大副院長果肇法師開場給予大家的勉勵。三月十二日,法鼓山僧伽大學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106學年度招生說明會,現場有近三十位青年以及十八位在馬來西亞道場透過視訊連線,與僧大師僧齊聚一堂。透過僧大簡介影片、師長關懷與學僧的分享,體會僧大是 聖嚴師父建僧悲願的搖籃,培養出具具格的現代漢傳佛教宗教師,以期達到續佛慧命、淨化人心社會的志業。說明會當天,還有僧大校園巡覽,能啟發學員對於修行生活的好樂;還可以個別和學僧、師長一對一進行交流,透過現場氣氛的活絡與深度對談,期望藉此更能兼顧考生需求和協助釐清困惑。
僧大男眾部副院長常順法師分享自己當初選擇走上出家路的初發心,是期許能夠發揮生命力,為眾生服務、為社會奉獻。法師回看自己的出家歷程,發現路走得精彩的原因,是法鼓山僧眾依循 聖嚴師父的大悲願心,持續以漢傳禪佛教的智慧,貼近社會脈動,關注國際間的苦難,並積極分享自安安人、普潤有情的佛法觀念與禪修方法。
有人問及:「出家後會遇到的困難是什麼?當面臨困難考驗時,如何能夠保持願心?」僧大男眾部學務長常澹法師表示:「進入僧大,首先需要適應的是團體生活,面對來自不同背景的師兄弟,有不同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因此對於團體共住的不適應,可能易使學僧起退心。」法師接著分享,出家即是不斷往內探尋的過程,用佛法持續修正身口意三業行為,調柔心行,僧格與願心便會向上提升,進而從考慮個人到考慮團體,從做好本分事到利益眾生,點點累積,都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基礎。
也有人提出學僧考核的重點是什麼?女眾部副院長果肇法師表示,其實考核並不是打分數,而是自我內省的評估,例如剃度前身心狀況的調整、學僧的信心、團體生活的適應。法師並說明禪學系是培育禪修指導專才、佛學系是栽培弘法通才,對於學僧在學理、義理的掌握,以及心念收攝和內省工夫,師長們會在學習階段,指導其適合發展的潛力方向。
一位女眾學員分享,從小就接觸佛教,且有長期的寺院生活經驗,是在今年生命自覺營期間,重新找回出家修行的道心,她期盼有緣能在僧大接受有系統的宗教師教育,讓自己累積資糧,奉獻生命。另一位同樣是參加自覺營而生起出離心,目前在禪堂擔任義工及定期參加共修,已經一步步實踐自己的願。
生命的價值有許多選擇,隨佛出家修行,是一條以生命實踐佛法的道路,得突破種種關卡,已經發了願的青年,不要輕易放棄,時時回到初發心,走過一道道考驗,並從中領會心行的覺醒處與轉換點,從而使我們的生命方向更加清楚,奉獻出自己,將佛法契機契理的分享給需要的人們,加入法鼓山僧伽大學將會是一個精采而踏實的選擇。
撰文:演澤菩薩
攝影:僧大小記者、林文山菩薩
隱私權聲明5
會員條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