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活札記
2020.04.01 與禪相遇 自安也安人 – 新冠疫情專題報導

轉載自法鼓雜誌364期

在新冠肺炎疫情緊繃的時刻,更需要禪法來覺照自己、放鬆身心。
三月份,帶領初級禪訓班、初階及精進禪修的法師們,
回到法鼓山禪堂,交流討論教學的方法,也
與大眾分享提昇心靈免疫的心法。

▲帶領禪修的法師們齊聚法鼓山禪堂進修培訓,提昇禪修教學的能量。(釋常提 攝)

進階禪修帶領培訓 – 師資交流 教學更提昇

◎釋演化

體系活動因防疫而暫停,僧眾隨緣精進不放逸。為讓僧眾對禪修的實修方法、教理依據與歷史脈絡等,有更深入的學習及體驗,法鼓山僧團於三至五月間,舉辦禪修研習系列課程,包括僧伽大學開設的「禪七內護要領研討」、「話頭禪研討」、「棒喝、話頭與經教——臨濟宗三峰派祖師的生命故事與教學實踐」、「《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等,並規畫「與禪相遇」禪修研習營,進階培訓禪修師資。

三月十一、十二日,研習營於法鼓山禪堂展開。課程以初級禪訓班課程架構為基礎,邀請禪堂監院常乘法師、傳燈院監院常襄法師,以及僧伽大學教務長常啟法師共同帶領,內容主要為研討交流與實地演練。第一天課程包括放鬆、七支坐法、三時調三式、自我覺照;第二天為動禪、體驗呼吸、數息、經行等。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兩度前往關懷,並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的實際作法,與僧眾共勉。

「自己更深入,才能幫助別人深入。」在七支坐法、三時調三式課程中,常啟法師為僧眾已熟練的禪修步驟,加入更細膩的觀察及微調,讓用功更能得力。帶領自我覺照課程的常襄法師,分享如何透過身、口的表現,覺照心念,進而透過身與口,逐漸影響內心,成為持戒與禪定的基礎,並提醒在日常事項上,在專注之餘,也要保留部分對身心的覺照。常乘法師也分享:「我們每個當下的舉手投足,乃至眼神,都呈現了自己的身心狀態,別人都能感受到。」共勉在持續精進的禪修中,展現安定的力量。

由於參加的僧眾多數擔任過初級禪訓班講師,在交流時也各自提出教學上的經驗分享,讓大家共同學習。多位僧眾不約而同表示,這樣的培訓交流對於自己的禪修及未來的教學,有極大的助益。

▲法師們分享彼此帶領禪修的心得,在交流討論中,更能掌握以禪法助人安心的方法。 (釋演曉 攝)

話頭法門研討課程 – 深入禪學 方法更透徹

◎釋演曉

僧眾禪修研習課程中的「話頭禪研討」,於三月十八日起進行六堂課,由中華佛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許淑雅主講,研討主軸擷取其博士論文《大慧宗杲看話禪法之研究》中,「話頭」與「公案」之關係、實修方法、教理依據三個面向,共二十多位僧眾參與交流討論。

首堂課主題,以大慧宗杲的教學法作為討論核心。大慧禪師最早教導以參究「話頭」作為明心見性的方法,後代稱為「看話禪」。許淑雅比對古籍文本,分析大慧禪師所說的「話頭」意旨。

「身為當代的禪修者,適合哪一種話頭?」許淑雅向僧眾提問。常捷法師回應,傳承聖嚴師父所教的禪法,會選擇參「什麼是無?」因現代人平時思路已經很複雜,這是比較簡單、可減少妄念的方式。

常正法師分析,禪法是因應時代所產生,從唐朝參究公案的背景,到宋朝有了文字禪,乃至明清因為戰亂,用一句「念佛是誰?」來參究生命或自性。到了現代,為了適應不同的文化,師父到西方弘法,讓禪眾參「我是誰?」回到國內,早期師父給禪眾不同的話頭,後來演變成四種話頭,最後統一參「什麼是無?」幫助禪眾斬斷煩惱葛藤,在生命的來去處起疑情。

僧大教務長常啟法師表示,由於上課的對象是僧眾,規畫時即構思,修學佛法強調「解行並重」,師父曾分享「貴知見,不貴行履」。在實踐之前,首要有正確的知見。講師的邀請也是基於這樣的概念,得知許淑雅老師在寫論文時期,本身也直接契入禪法的修行,具學養也付諸實踐,因此邀請她與僧眾分享。法師強調,研討課程的特殊處,在於解門分享後,接續深入的討論,老師也專為課程設計講義。

僧大學務長常格法師說,邀請許淑雅老師來為僧眾上課時,她謙虛地直說,是與僧眾一同研討話頭禪法,這是分享她在碩博士論文時期,對話頭的起源與教理依據的讀書心得,期望分享話頭這麼好的方法,也縮短大家的摸索期。常格法師表示,能夠有機會聽到老師多年的研究心得,還能當面針對彼此的見解提問與研討,是非常珍貴的,對自身與未來分享禪法,都是增上因緣。演廣法師分享,雖然是老師的碩、博士研究的主題,但並不會覺得很學術,感受到老師不只是做研究,而是確實用話頭修行。

▲中華佛研所助理研究員許淑雅老師,為僧眾介紹話頭的起源與發展。(釋演坦 攝)

禪修提昇心靈防疫力 – 與其擔心不如打坐

◎釋常乘(禪堂監院)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許多人瘋搶物資,或者旁人咳嗽,心就涼了一下!這些現象,根本原因是害怕死亡,擔心原有的一切會失去,心跟著外境起伏。若沒有修行方法的輔助,很難深入對無常的體會,常常會把現象當成恆常不變。除了建立正知見,還要隨時提起方法,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以呼吸為例,一般人一分鐘有十六至十八次呼吸,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分鐘都能體驗十六至十八次的無常,能時常體驗無常,當無常發生時,心裡比較不會產生苦的反應。

「心靈防疫力」,是經由修行的觀念和方法,減輕由習氣所產生的生死流轉業力,可從戒定慧三學著手。「戒」,是少欲知足的好習慣,養成良好的飲食、睡眠和運動習慣,來提昇身體的免疫力;目前,道場共修暫停,最好能維持個人平日定課。「定」,是讓心隨時處於安定清明的狀態,在生活中便能恰到好處地處理事情。禪坐是最直接的鍊心方法,當身體不動時,較能細緻地觀察並調伏自己的心。心就像水,假如水一直在波動,映照出來的影像是扭曲的,反之,若水能平穩不動,便能照見事物的本質。「慧」,某個層面是實證,除了肉體的生命之外,還有「法身慧命」,雖然我們尚未體驗到不生不滅的本來面目,也可以練習從原本的自私自利,逐漸轉化為從利他中完成自利,最終成就圓滿的慈悲與智慧。

《八大人覺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環境的不安定、不安全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如果不修行,內心常常是煩惱痛苦的,透過修行能讓我們的心清淨,心清淨自然會想到淨化環境,體驗到的環境就沒有這麼多煩惱,自然就是在人間淨土之中,來生要求生西方淨土,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採訪整理/江胤芝)


心安定,好呼吸

◎釋常襄(傳燈院監院)

當口罩成為防疫配備,該如何好好呼吸?如果心很安定,呼吸平順,耗氧量自然不會太大,也就不容易有窒息的感覺。如何維持心的安定?聖嚴師父在《禪的世界》中,結合四念處的方法,讓禪法可以隨時隨地運用在生活中。

從「觀身」開始,由大的肢體動作,慢慢觀察到細微的動作,可將心由散亂的狀態收攝回來。疫情間,對身心的覺照力不足,很容易用手四處亂摸,再揉眼睛或口鼻,甚至戴了口罩卻露出口鼻。因此,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事務上,可謹記「七分做事,三分覺照」的原則。

「觀受」,是清楚自己的感覺。每當我感到焦慮,就會試著去體驗它帶給我的感覺,有可能是胸口緊繃、心跳加速,或者想找一點事來轉移注意力。知道這個感覺,卻不生起排斥或喜歡的心理,就只是純粹去體驗,無形中,也就接受了它,焦慮反而會下降。也許一陣子之後,又開始焦慮,那就再度去體驗它,持續去接受它。

「觀心」,則是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體會到心一直受外境影響,持續在變化。例如囤積物資的行為,即源於心中的不安,使得心被外界的訊息拉著跑,所以相信訊息前務必要理性思考,除了選擇正規管道來認識疫情,還要確實做好防疫措施,提昇自身免疫力。

「觀法」,藉由身心的各種現象,進一步理解並接受無常、無我的事實。一切現象皆有因,當下只是果報,也許,過去造的因已無法改變,但我們能在現在種下善因,讓未來不會有不好的果報發生。身為佛教徒,持戒即是防範未來災難的善因;此外,面對當前果報,最好的方法就是懺悔,一旦願意接受果報,心也就能安定了,因此,要時常練習「慚愧、懺悔、發願」。

地球上的一切都是息息相關,我們無法獨善其身。從現狀看來,臺灣雖然相對安全,然而我們的藥品、民生用品等皆來自世界各地,如果他們因疫情而停工,臺灣就會面臨物資短缺。修行是最好的解藥,因為這波疫情過了,還會有下一波,一旦我們願意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才能安住此刻的心,也安住未來的心。

(採訪整理/江胤芝)

(釋演曉 攝)


強化免疫,疾病不是敵人

◎釋常啟(法鼓山僧大教務長)

如何看待疾病,是我們能否恢復健康的關鍵;亦如我們如何看待煩惱,才是能否真正度過難關的癥結。疾病不是敵人,不是去戰勝它,但我們卻認為病菌殺不死,是因為用的武器威力還不夠。殊不知,病菌通常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是因為我們為病菌創造了生存環境,病菌才得以入侵,如同自己忘記鎖門,小偷才會光顧。廢棄的園林通常會長滿雜草,若我們只將之拔除,而不及時種上瓜果蔬菜,不久,園子又會雜草叢生。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習慣亦然,要根除壞習慣,不是去打擊消滅它,而是製造一個好習慣,讓壞習慣無法現起。

泥沼不通必然孳生蚊蠅,面對疫病,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是找到消滅病毒的解藥,但目前有效的靈藥卻是人人本具不假外求的免疫力。如何提昇身心的防疫力,《黃帝內經》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避開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因素,而非與之抗爭,抗爭必導致對立,反而不益健康。

一般來說,充足睡眠、規律作息,適當調身舒展,保持心情愉快,能有效建構好的身心環境,提昇免疫力。疏通淤泥,則蚊蚋不生,如同禪修面對妄念的態度,不迎不拒之中,更積極投注於營造良好正念正知的環境,守護根門、攝心安定、知足少欲、知慚愧、常懺悔等,便能創造更好的身心土壤,也勢必結成健康、解脫、無病的茂林花果。

禪修的基礎是放鬆,放鬆同時是禪修的始終與過程,放鬆的人像彈簧,不用時鬆軟,應用時強韌。「放」是將一切思慮情緒統統放下,接納喜怒憂悲恐懼這些人之常情,並歸於平衡,是一種復原調節的能力;「鬆」是不對立,讓四肢百骸、生理肌肉完全鬆弛下來,鬆而後通達,通達不迂則人必健康無慮,就算病菌來了也不怕。

其實強化免疫,敵人並不存在,若把病疫當敵人而鬥爭,那永遠有打不完的戰役。我們可學習虛雲老和尚以《楞嚴經》來鼓勵修行者用功的開示:客棧的主人常住,本不隨客人或來或住而牽掛;灰塵的質地隨時動搖,根本礙不著澄寂的虛空。主與客、空與塵,客塵喻妄想,主空喻自性,修行就該用功在那不動的自性上才能成就,亦如抗疫應提昇的是自身本具的防疫力,而非消滅與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