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常啟
佛制比丘半月半月誦戒,以熏習戒法,不忘失出家人的本分事,並在誦戒羯磨中,規定出家人於誦戒前得懺悔清淨。依循著佛陀的教誡,僧大同學們會在誦戒前,進行回復清淨的儀程,讓學僧有回顧過往並發露懺悔的機會。
然而懺悔真正的意義是什麼?聖嚴師父曾經說過,懺悔之後,並非從此業障消除,而是因為勇於承擔過失、負起責任,心裡更踏實篤定於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
如果把人生比喻為開車,慚愧懺悔就像汽車的後照鏡,能讓我們清楚左右及後方的來車;車子要轉彎時,透過後照鏡,不用停下車來,更不用轉回頭去看,就可以安全地行駛。
若是停下來、往回看,即是懊悔與後悔,懊悔的人活在過去犯錯的陰影中,任憑內疚啃噬內心,使人頻頻回首,彷彿只能停在過往,無法前進。因此懂得懺悔真義的人,能夠避開危險,在修行路上不斷前進。
後照鏡是車子的基本配備,牢固地裝在車上,隨時都能觀照,這也是在告訴行者,隨時隨地都要將慚愧懺悔放在心上。無論是行住坐臥、執事奉獻中,在與人應對進退之間,常存慚愧懺悔之心,則在行菩薩道的路途上,便能踏實篤定,安全地一路順風。
每每回復清淨日,看到同學們跪在佛前發露懺悔,甚至勇敢地兩兩面對面,相互懺悔,或在大眾面前表達對所犯過失的反省懺悔後,放下心中的石頭,踏實、磊落,進而煩惱漸消,回復心安、平靜,都讓我感覺,在懸遠的佛道上,可以全力衝刺了。
本文節錄自法鼓雜誌329期 心靈成長版第四篇
隱私權聲明5
會員條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