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常啟
今年僧大高年級學僧參與了春季的「禪堂監香培訓」。課程有理解與疏通的觀念講述,還有掌握技巧與方法的實務演練,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說明事項背後的精神與原則,若能把握其根本,則在面對外境的種種變化時,便可應機彈性發揮,不至於照本宣科了。
「禪」是應機隨緣而灑脫自在的,然而在禪堂參禪的行者,其舉止動靜、行住坐臥,包含內心動念都要遵守規矩,一絲不苟。監香法師為照顧大眾,維護修行的環境,當有行者未遵守時,便要執行規矩。若打禪七的目的是為了邁向自由,那制定規約似乎背道而馳?一般人看待僧人,亦有這般矛盾。出家人以戒為師,戒是解脫之根本,但條條戒律規範,看起來卻是種種局限與束縛。
自由與束縛是否為相對的兩端?自由到底為何?我詢問了來培訓的某甲法師,他一默如雷,或許是想表達無語便無語,能作主者,便得自由;某乙法師則說:「隨心所欲不踰矩!」道破自由除了隨心之外,還須能不逾越。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參訪自在主童子時,童子正與一萬名眷屬在湍急洪流中的沙洲上盡情遊戲,然而自在主童子的修行法門,卻是持守戒律波羅蜜。遊戲三昧與持戒,看似反差的兩個法門,若能細細體察,便會了解,戒律是讓人能知、能行——什麼事情應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如同知道在危險的沙洲上,哪些地方有洪流暗溝,不能越界戲水,就更能放鬆自在地投入遊戲。持戒,看似束縛與規範,卻是自由的翅膀。
江河因有河道兩岸,使河水得以流向自由無邊的大海,生與死、迷與悟、自由與局限,往往只是一體之兩面,非得大死一回,才能絕後再甦。下次來打禪七,當監香法師拿著香板執行規矩時,請善解善解!
本文節錄自法鼓雜誌330期 教育文化版第三篇
隱私權聲明5
會員條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