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語僧語
【2017】安忍的價值-釋常啟

◎釋常啟

一位行者在僧大禪七的自由香中,熬著腿痛堅持坐了一個下午,下坐後雙腿不堪負荷,只能爬著出禪堂,站在後面的我看到了這一幕,忍不住驚歎行者的勇猛精進,一方面想著到底是什麼心行,讓他安忍下來的?

我想到洪蘭教授一篇介紹疼痛的文章,文中把重傷和輕傷的士兵分成兩組做實驗:受試者需把手伸進熱水中,在感受到疼痛的那一剎那,稱為疼痛臨界點,然後繼續把手放在熱水中,直到不能忍受為止,這是疼痛忍耐度。結果發現,重傷組的臨界點與忍耐度都比輕傷組高。這表示,疼痛的忍受是可以被鍛鍊的,吃過的苦愈多,愈能接受苦的磨練。那些久坐無礙、令人欣羨的禪眾,其實都是訓練過來的。

受試者同時也包括了癌末患者,這些人受過多次化療的痛苦,但是忍耐度竟比輕傷者還低。試想,若是受苦後情況會好轉,這個苦當然可忍受。但是對癌末病人而言,痛苦只代表他們的病情更加重了。原來,相信痛苦的背後有希望與價值,更能接受痛苦。人只要有希望,就可以活下去,禪修的練習亦然,若沒有修行背後的價值支撐著,大概一點腿痛也不能忍了。

另一個實驗,是給兩組受試者聽五秒和四十秒震耳欲聾的噪音,再評估最後五秒的難受度。令人意外的是,雖然四十秒組忍受噪音的時間,是五秒組的八倍長,評分卻比五秒組好。因為他們已開始適應噪音,「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就不這麼痛苦了。

實驗還有第三組,給受試者聽三十秒噪音,中間休息五秒,然後再聽五秒。結果這組的評分最差,因為他們的適應被中斷了,再聽噪音時,覺得完全不能忍受了。這告訴我們:愈痛苦的事,愈要一鼓作氣把它做完,一旦中間停頓了,要再做時,痛苦便會加深。所以有心練腿者,未敲引磬前,請安忍著別放腿!

本文節錄自法鼓雜誌332期 教育文化版第四篇

Language
招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