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語僧語
【2017】辭親出家,不忘恩義-釋果東

◎文/果東法師

多年來,法鼓山的出家法師,多是在父母或親友祝福中,圓滿出家的願心。有些更是從小於佛化家庭成長,甚且不只一人出家,而有兄弟姊妹陸續出家。親情往往難以割捨,家長們又是如何捨得子女出家呢?

有位求度者的父親就說,孩子要出家,心想年輕人已有清楚的志向,應當尊重,畢竟還有其他子女陪伴,尚可接受,現在卻連另一個孩子也要出家,除了感到震驚,心中更是不捨。後來是因其他法師的俗家眷屬以「過來人」經驗分享:「女兒若出嫁,遇上夫家不讓她回來,要見面談何容易。女兒若出家,假使無法適應,還可以回家,僧團不至於強人所難。」便是這番話讓他釋懷,成全家中第二個孩子出家。

大致而言,面對子女要出家,父母都會經歷一段理性與感性糾結的過程;而當終於首肯同意了,無疑是一種大慈悲、大智慧與大布施。父母在剃度典禮現場,將百般牽掛化為一句勉勵:「既已決定出家,就要堅定初發心,有始有終,扮演好出家人的本分。」淚眼中帶著慈悲,著實令人動容。

辭親出家,不忘恩義。出家後,仍須盡孝,更將對父母的感恩,擴大為報三寶恩、國家恩、眾生恩。釋迦牟尼佛以身示範,修行有所體證後,親自為父母演說佛法,回報父母生養之恩。因此,出家並非從此對俗家不聞不問,而是將父母給予的肉體生命,當成修福修慧的道器,廣度一切有情眾生。假使僧眾的俗家父母,晚年生活面臨困頓,僧團也將適時關心,提供合宜的照顧方法。

出家之路,是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成佛之道。出家人的「捨」,是放下一切世俗權勢名利;出家人的「忍」,是為住持三寶、續佛慧命,任勞任怨,廣種福田。出家人的「行」,是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懷抱出離心及菩提心,透過菩薩行,堅定邁向成佛之道,永不退轉。

(摘錄自《福慧好當家》)

Language
招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