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肇法師–讓佛法的核仁萌芽
在得到佛法的利益後,
種下果仁使其發芽,
進而使更多人有桃子可吃,
有果核、果仁可延續,
這,就是我們宗教師的責任。
■演勝
接到果肇法師願意受訪的回覆,文苑小組歡欣鼓舞。不過,訪談一開始,卻接到法師的變化球:「先告訴你們喔,不要期待太多,因為我不會針對你們提的問題,一一給答案,只提供整體的概
念及核心的知見,你們要從中自己獲得法益,才寫得出好的分享。你們若能成長,這個訪談才真正有意義。」
然後,法師以一篇文章、兩個故事及聖嚴師父的幾則開示,整體、宏觀且全面地回應了我們所有的問題,不僅讓我們獲得解答,更領受了法師對師父教法的掌握,以及自身實踐佛法的紮實程度。
一篇文章:三個信心
一篇《法鼓》雜誌刊登的文章〈果肇法師的出家因緣〉,敘述法師的出家歷程,以及對法鼓山獨到的見解。當年法師放下17年的副教授職涯,以更廣闊的角度奉獻全生命、利益無邊眾生,已是不惑之年。
自認出家晚,法師更加珍惜殊勝難得的福德因緣,並在修行上努力不懈。
因為母親的難捨能捨,留下一句「你自己選的路,你歡喜就好,路是自己選的,好好走,要有頭有尾」。感念母親的成全,以及對自己決定負責的態度,法師認真地思索,如何把這條路走好?聖嚴師父給了答案:「要把信心建立起來,否則出家路走不遠!」
什麼樣的信心呢?「一、必須相信自己是需要修行、可以修行的;二、必須相信佛法僧三寶;三、必須相信依止的師父與僧團。」法師聞言後毫無懷疑、依教奉行,從他幾近零缺席隨眾上殿過堂中展露無遺,師父曾在對僧眾開示時,肯定法師的意志力與精進心。
對此,法師輕描淡寫地回應:「我沒有刻意,但覺得來出家就是要對得起自己,師父也說過:『上殿過堂是出家人的本分事、是我們的權益,不要把這權利給丟掉了!再怎麼忙、怎麼累,都不要忘了本分事』。」看似簡單的答案,其中蘊藏的恆心毅力及對佛法的信心,少人能及。
而對法鼓山獨到的見解,是以一顆桃子來比喻法鼓山:「果皮是引人嚮往的美好形象,果肉是實用的生活佛法,果核是真正的修行精神,果仁則是佛法的傳承。而出家,更是成就果核與果仁。師父曾說:『佛法殊勝,知者不多,用者太少。』那弘揚佛法的人呢?更是微乎其微了。因此,在得到佛法的利益後,種下果仁使其發芽,進而使更多人有桃子可吃,有果核、果仁可延續,這,就是我們宗教師的
責任。」
法師有層次又淺顯的譬喻,讓我們更清楚自己應扮演的角色與定位,遍撒種子,讓更多人有桃子可食,並一同投入灌溉果核與果仁的行列,成為續佛慧命的宗教師,這樣的願心愈來愈堅定了。
兩個故事:生轉熟,熟轉生
兩個故事之一,是律航法師與慈航法師師徒間的對話。律航法師60歲出家,在家時為將軍,曾向慈航法師請法,法師為他開示:「修行就是熟處轉生,生處轉熟。」法師見他一臉困惑便問:「你們軍人對爭名奪利熟不熟啊?」他答:「當然熟。」法師再問:「那你對念佛、拜佛、研究佛理生不生疏啊?」他答:「生啊。」法師說:「如果將心都放在不熟的念佛、修學佛法上,那吃喝嫖賭、爭名奪利之事自然就會忘掉。修行就能成功了!」出家修行便是這麼一回事,把自己熟悉的惡習轉生疏,讓生疏的戒、定、慧三學轉熟悉,便能從無盡的煩惱、生死輪迴中,得到解脫。
其二,是牛與蛇的故事:「牛與蛇共飲一攤水,牛喝下後轉成為有益的牛乳,而蛇喝下後,卻成了有害的毒液。」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初出家修行的路上,正確的觀念及知見,比起學習眾多艱深的經典教理來得更為重要。如果在生轉熟,熟轉生的過程中,沒有建立起正確的修行觀念,將會在戒、定、慧三無漏學裡,夾雜著貪、瞋、癡三種毒素,而使發好心出家修行,卻產生自害害他的結果。如同蛇飲了相同的法水,卻成為有毒的汁液,再好的佛法都可能成為修行上的障礙了。
師父開示:修行從內心做起
聖嚴師父在開示中,轉述了一段東初師公對他的叮嚀,有如當頭棒喝地讓我們重新檢視自己的心。師公言:「當(照顧)好自己的家(自性三寶),就能當好寺院的家;當好寺院的家,就能當好眾生的
家。」修行,要從內心做起。當好自己的家,也就是要先度自心的眾生,斷自心的煩惱。
什麼是自心的眾生呢?果肇法師說:「自心眾生是自己心中的人我是非、懷疑忌妒等等。我們沒有處理它,反而使其蔓延,就會讓自己與他人都起煩惱。而我們的自性本就具足清淨,法界一切現象的產生,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想要讓所處的環境變好,就要先做好心靈環保。」
原來每天晚課中唱誦的經文「自性眾生誓願度」,就是不斷提醒我們時時向內心觀照,常常問自己:我的心整理好了嗎?看到環境中的人我是非,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內心不平靜?仔細觀察、用心體驗,便會發現:原來萬法唯心所造。
訪談啟示:慧命代代傳承
這場寶貴的採訪中,有著佛法的一脈相承。自印度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越過險嶽、沙漠、戰亂而來到了法鼓山;從太虛大師、東初師公到聖嚴師父以心印心;從師父對戒長法師們的養蜂式教育,到師長對僧大學僧們的循循善誘。
法師因為相信自己需要修行、也可以修行,所以能心甘情願,不害怕困難;相信三寶、相信依止的師父與僧團,所以對師父的教導沒有疑問與二心,一切依教奉行。
以這三個信心為基礎,在出家過程中,就能步步踏實。以「正知」與「正見」為指南,就能將造成輪迴之因的習氣由熟轉生,依著這樣的「正行」而得到了「正命」,自然就不會偏離由生轉熟的解脫之道。
師父的色身雖然不在了,但師父的法身與行誼,在戒長法師們的身上展露無遺。曾有人問演字輩的我們:「無法親自跟隨師父學習,你們會不會感到很可惜?」答案是:「不會。」因為師父一直都在,不曾離開。
隱私權聲明5
會員條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