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常啟.圖/李蕭錕
二○一九年僧大招生主題「化作春泥更護花」,出自清代著名思想文學家龔自珍的詩偈。出身書香世家的他,從小涉獵經史子集,才學滿腹並沒有讓他仕途平步青雲,反而屢遭打壓終不得志。不願同流合汙的他,辭別了宦海沉浮,雖無法襄理國事,卻非無情不想利民,這身熱情仍有可用之處,就像飄零的落花,化成春泥滋養樹根,凋萎腐化的落花豈是無情呢?
原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春天的花美在燦爛,然而極盛繁華時,通常人不會有所反省,「落」則是對繁華的再思考,花離開了繁盛的樹梢,稀疏飄下,有種沉澱的意境,以及超然出世的素質。五欲的美好難捨能捨,曾經的華麗啟幕謝幕,因此碰觸了生命本質的問題,繁華總會落盡,出離何待凋敝,人活著為了什麼?
花會憔悴凋零,這其中有感傷的部分,但詩人巧妙地接上「紅」字,瀟灑落下的花,不是秋天枯黃的形象,而是生機飽滿的花色正紅,給人一種爛漫的幸福感,在最茁壯絢爛的當下,莊嚴地把自己奉獻出來。落紅亦是落紅塵,落下的紅花奉獻給塵土,在消融自我的過程中,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正是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展現。
再延伸想像著隨花的種子,更願意擇地生根抽芽,代代相續。龔自珍離開了宦途,返鄉擔任私塾老師,用心教養下一代,起著培育接班人的作用。使惠能大師的禪法成為禪宗主流的,是其一脈相承、一花開五葉的優秀弟子及再傳弟子。「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聖嚴師父一生致力於辦教育,建僧的悲願,創辦漢傳佛教宗教師的搖籃──法鼓山僧伽大學,也在此處用心,因為人心是道心的種子,種子在,法脈就有了淵遠流長的未來,佛法雖經歷興衰,但不絕如縷,這個信念應該是主要關鍵吧!
轉載於法鼓雜誌 第350期 心靈成長版
隱私權聲明5
會員條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