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語僧語
【2020】僧大為何學歷史? 常啟

文.圖/釋常啟

僧大解門課程的規畫,除了禪學的脈絡嚴謹外,特重佛教史的完整鋪墊。從一到四年級,讀著中國佛教史、印度佛教思想史、禪宗史與東亞、西藏佛教史,會發現佛教從印度到漢地,再到世界,一代代人不同,但事事總相似。從警醒的角度學歷史,興衰跌宕與得失因緣便格外意味深長;從借鑑的角度看歷史,看的不是古人老掉牙的舊時故事,而是在看自己的今夕明朝。

《史記》序:「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肯定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對於出現的變革採取肯定的態度。然而印順長老認為佛法是有變化,但未必是進化,在流傳過程中還有退化與腐化。聖嚴師父則譬喻佛法如大江奔流般「經過黃土高原變成黃河,經過黑土變成黑水……哪些才是源頭的本來面目?哪些算是由各地區、各時代附加的異執?」在澄清了佛教的源頭與流變後,才能拉近佛法與現實佛教間的距離。警醒、借鑑與澄清是學歷史的基本進路,而僧人有別於世人,更該以何態度來學歷史呢?

僧大的佛教史課程重視其宗教性,宗教關心苦難,不管是自己或別人的苦,都易激發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操。還包含信仰的實踐、因實踐而有的宗教體驗、普度眾生的權巧方便,也需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這些都屬於宗教性的創發。如同繪畫創作必須有其「藝術性」、詩詞創作必須有其「文學性」,有別於以理性、科學、學術的方法來看待歷史,更多了宗教情操的培養。

學僧讀「前車之鑑」是為了走「明日之路」,僧大望栽培出能思考未來五十至二百年的佛教出家人。師父說:「僅喊著跟上時代步伐,實嫌不足,必須要有『若不能指引時代方向,便會受到時代淘汰』的自覺,佛教才有遠大的明日。」或許,我們不知道未來該怎樣前進,那就看過去是怎樣走來的。承先啟後,定可指導未知的征程;續佛慧命,則繫於宗教情懷中變與不變的慈悲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