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語僧語
【2015】「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看展心得-演柔法師

僧二學僧◎演柔

2015新春實習終了,於開學前有一次難得的因緣,參觀了「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2/26看展,2/27傳燈,加上對我而言一件特別的觸動–便是眼下台中寶雲寺要落成了。很多情緒在心裡逐一發酵。3/1的晚課我哭成個淚人兒,下殿後在圖書館我還哭,安板後在女竂佛堂我還哭,隔天早上的早齋看著兩個碗裡裝著的飯菜我還哭。

過去,我知道食物得來不易,得要有人耕種、有人採收、有人交易流通、有人運送、有人將它帶到法鼓山、有義工菩薩的洗滌、撿切、烹調。我能在這裡用餐,若大的建築、齋堂的空間、餐具、桌椅……等等,所有看得到的一切,無一不是眾多因緣齊聚始成。

看完了象徵人類200萬年來文明演進的百品特展,現在,我知道了以前不曾想過的:人類文明,從利用石塊的不規則凸面作為打鑿的工具,到懂得將邊緣磨利、磨尖。這石塊到石斧,中間的進步,費時八十萬年。(僅約現今兒童七歲的智商卻要發展80萬年)

從不知名的野草,到野菜,到我碗裡的青菜,不知道吃死了多少人(像芋頭沒有煮過是有毒的)?才累積了相對的知識,曉得哪些種類可以被種植?又不知經歷了多少年才有了品種改良和大量培植的技術和方法!什麼動物可以被畜養、什麼肉可以吃?諸如此類,不及備載。(像老虎就不可以被養在院子裡啊,可也還得有人付出了代價才換來明白。) 跟著,有火的發明、有容器的發明、有約定俗成的語言文字的發明,這些知識才可以被保留下來。

文明的美,美在願意成就後人更好。它不是有錢就能買得到的,也不是光是想就能達到,它是一段實踐的歷程,它更像是願力的具體展現。

享受著當今的文明、從出生長到現在這麼大,到來出家,當中有成千上萬個因緣的護持,少了一個,都無法成為現在眼前的這個我。我,一直承受著眾生之恩!

坐在電腦螢幕前,讀著台中寶雲寺落成活動的網頁,思及過去台中分院的護法義工團隊們,一張一張熟悉的臉孔浮現在我眼前,有些人長大了、有些人老了、有些人已經不在了。而太多重要的事,我到現在才明白……

26歲才進分院,我來晚了,以致於現在寶雲寺要落成了,我還來不及畢業。以致於過去我自以為是,又懵懂無知,卻以理所當然之姿,出現在當時與我生命重疊的這群真正以修行在實踐菩薩精神者的生命中。而我,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多少,我有沒有值得,對於這樣的幸福?對於和大家共事時,正好那是菩薩們最珍貴、可愛的歲月?或許它未必是生命週期的黃金年華,但那是探尋生命意義最豐富、最豐收也最關鍵的一段,我的付出與珍惜怕是遠不及大家。

聖嚴師父說:「所謂恩重如山–受恩之重如高山,報恩時的感受,亦是重如高山!」很是我當下的心情寫照。雖然「此生所為何來?」的清楚感突然明亮亮的清晰,但沈重感也排山倒海而來。

往下的幾天,我仍然處在這泥沼裡,對自己「我執」的情緒反應,一直隱約覺知是一種失控的慣性輪迴,但暫時也理不清。只能一面順著晚知卻又深沈的懊悔,經歷著繼之而起、又從未如此清晰的感恩對我的重新洗禮及帶給我的澎湃;一面感到龐雜的情緒和太多的感傷對我的理智所帶來的衝擊。

衝擊,來自於表面上一切動容的正當,暗潮中我還是看到了「我太愛我自己」。
有一個「我」,在看過去的「我」,而產生了當下的「我的感受」。心重所以言重,從我愛我的過去,以及我在乎我的存在,到我但願能做什麼…,無一不是圍繞著一個「我」。回到方法,我應該—知道我的過去,清楚自己的知道,但心裡「不執著」在這時間或空間中的「我的感受」。所謂「我的感受」,是以「我」的主觀而看到、理解到、感知到的繼起感受;所謂「不執著」也就是不覺得在這無限之中「有我」或「無我」。

是啊!感受源於「有我」,當「有我」產生了之後,便已不能照見緣起、也離開了當下!

很感恩這次的看展因緣……對我來說,諸相的現前引發一連串心念的造作,因緣雖是假合,但感恩的受用是真。不會因為緣起性空的本質而一切都空掉了,反倒是障蔽散去一分,更見一分月光朗朗。感恩有漢傳禪佛教、感恩法鼓山有聖嚴師父的法,令讓我在調伏自己的路上,也能略嚐烏雲漸去的平靜與知所向方的踏實。

固然眾生恩是永遠報不盡的了,但方向感越發明確了,殷重心也漸成底蘊!
再一次提起,我看見這顆初心它一路上所經歷的美好……願我:無負自己,於每一時刻,珍惜敬重一切眾生。「盡形夀,報眾生恩」!

Language
招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