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釋常啟
當我問:「出家人的價值觀為何?」學僧們回答:出離心、菩提心、慚愧懺悔、忍辱、感恩等心行,這些都沒有錯,但是否有最核心的價值觀,是上述所有心行的根基與源頭呢?聖嚴師父說那便是正確的因果觀。
正確的因果觀要從「因上著眼」,不從果上看。以所遇到的順逆境來比喻:師父閉關前,智光老和尚的信徒發願護持,師父前去禮謝時,老和尚開示勿「倒因為果」,這是別人種的因,也是自己的因;眾生施恩於我們,除了要感恩,更要報恩,從因上著眼,便能生起感恩回饋的心行;若是從果上看,會認為是自己所累積的福報善緣成熟了,便容易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事。
逆境時怎麼從因上著眼?師父同樣舉自身例子:被東初老人養蜂的教育方式磨練,送藥品給長老不給車錢、買不再生產的兩三片瓷磚、不斷搬動寮房直到生氣為止……在體會到東初老人的用心良苦後,師父說:「真是感恩啊!」玉不琢不成器,無理的要求是為了磨鍊心志,不公的對待是為了成就忍辱。若從果上看,便會求公平、爭道理,怎會有慚愧、安忍與感恩呢?
如實接納順逆境,並轉化成正確的心態,便是從「因上著手」,為所能實踐的「因」負責,而不是控制結果。如同我們無法讓蘋果樹長出蘋果,唯一能做的是按時澆水、預防蟲害、修枝剪葉,未來才可能結出美味的蘋果;若想減重,便得實踐「運動」這個「因」;若想內心平靜,就要實踐「規律地放鬆身心」這個「因」……如實理解因果之間的關係,從正確的因地下工夫,踏實做到底。
出家人如何弘法利生?從因上著眼,把三寶與一切眾生當成恩人,發起真正利他的菩提心,只問耕耘不求收穫。千萬別只執著於蘋果,而忘了為蘋果樹澆水了。
轉載於法鼓雜誌 第347期 教育文化版
隱私權聲明5
會員條款2